放手是為了
更好的深愛
文 | 媽隊
來源 | 畫啦啦少兒美術
《ID:hualala61》
無意間看到黃磊的一條微博,頓時濕了眼眶。
黃磊在《她準備好了》中感慨道:
「在我心裡有一點點不敢和不情願,有一點點不想面對舞臺上的她……」
「我想我是怕看到站在不遠處舞臺燈光下的她,突然想到她已長大。
」
「想到她即將漸行漸遠,想到她已經是一個獨立而勇敢的小姑娘,我怕這份驚喜來得太快太突然,我還沒有準備好。
」
原來,12歲的黃多多即將第一次登上話劇舞臺,出演賴聲川導演《水中之書》中的水兒一角,開啟全新的人生篇章。
小小年紀,就與眾多優秀演員同臺共演,黃磊雖然感到驕傲,但更多的是不舍與感傷。
父母與子女的分離,是一場早已註定的生命輪回。
隨著時光荏苒,那個曾依偎在父母懷中撒嬌的孩子,終將一點點長大,學著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與此同時,『放手』就成了父母必經的過程,可現實中很多父母卻沒能意識到這點。
我的堂姐就是個不肯放手的『控制型』母親,習慣掌控兒子的一舉一動。
小時候,孩子想自己挑衣服穿,她嫌孩子不懂搭配不給;孩子想幫忙做家務,她怕孩子笨手笨腳,瞎添亂。
長大後,孩子交了新朋友,她非得強加幹涉,生怕孩子學壞;孩子想學美術專業,她認為沒前途,硬逼兒子報了金融會計。
盡管堂姐照顧得無微不至,可孩子卻不領情,母子倆的關系越來越緊張。
或許,有人會說,父母的天職就是照顧孩子,難道要放任不管,看著他們犯錯走偏嗎?
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們當然不舍得孩子受傷。
但就算我們能照顧孩子一時,難道還能照顧他們一世嗎?
孩子終究要長大成人,父母也會漸漸老去。
很多路,孩子需要一個人走;許多苦,孩子必須一個人吃。
不舍得松開手的父母,隻會讓孩子在跌跌撞撞的世間,摔得頭破血流,成為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巨嬰』。
1
不願放手的父母
給到孩子的不是愛,是害
每天穿著紙尿褲,睡嬰兒床,時不時拿著奶瓶喝奶,最開心的事就是一邊搭積木,一邊叼奶嘴。
你是不是以為這是一個襁褓中孩童的普通日常?
不!這是一位來自美國的男子傑克,33年以來的真實寫照!
從小父母就十分溺愛傑克,舍不得他在外受半點委屈,所以總把他小心翼翼保護在家,掌管著傑克的一切。
漸漸地,傑克的身形開始長大,但他的思想卻停留在了2歲。
他變得事事依賴父母,晚上要媽媽講故事哄著才肯睡,吃飯也要媽媽喂,稍有不順心就大吵大鬧,甚至以自殺相威脅。
看到這樣的結局,令我唏噓不已:33歲,早該是能自力更生,成為父母依靠的年紀,卻還像個無知的孩子般嗷嗷待哺?
歸根到底,父母越是不肯放手,孩子越是容易被養廢。
在本該學著脫離父母保護的年齡,做著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巨嬰』行為。
家長認為『多吃母乳身體好』,就讓男孩長期吃,使得12歲的他,還要一天喝三頓母乳,每晚摟著媽媽才能入睡。
貴陽某中學裡,父母主張『學習高於一切』,導致45個初一學生竟有39個不會剝雞蛋。
神童魏永康的媽媽,從他8歲起就開始了陪讀生活,擠牙膏、洗臉、喂飯……直到20歲時,魏永康終於因生活不能自理被中科院勒令退學。
5歲時你不讓孩子學做家務,15歲時你不讓他獨自處理人際關系,25歲時你還幫他洗衣疊被,等到他45歲時,你能保證他不會繼續啃老?
一個個鮮活的例子都在警惕我們: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指向相聚,唯有父母子女之愛指向分離。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而非任人擺佈的玩偶,再怎麼深愛,也要給他們喘氣的機會。
否則,愛得太滿,隻會折斷孩子的羽翼,把他們困在家庭的牢籠中,註定無法翱翔遠方。
2
父母舍得放手
孩子才有底氣走得更遠
詩人於戈說過:
「你什麼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
他經歷不到這些,他就沒有對生活的獲得感。
」
獨立,是孩子成長最大的軟實力,而放手是獨立的必要前提。
記得在女兒3歲多時,我帶著她去商場買衣服。
正當我像往常一樣,按照自己的喜好給她挑衣服時,女兒突然指著一件鵝黃色的針織裙問我,能不能讓她試試這個。
當時我遲疑了下,因為從來沒讓她穿過這個款式的衣服,但我還是點點頭答應了,結果女兒試穿起來效果不錯,她也很滿意。
後來,在買下裙子回家的路上,女兒親了親我的臉頰,甜甜地說:『媽媽,謝謝你給我買喜歡的衣服!』
從那之後,女兒變得越來越能獨當一面。
譬如她和小朋友鬧別扭了,不會再哭哭啼啼求助於我,而是學著自己私下協商和解;
又或者,周末她開始會制定學習計劃了,用心處理好學校作業和興趣班作業的關系。
雖然讓孩子獨立做事,難免會犯錯或失敗,但人的一生,誰不是一邊在摸索中跌倒,一邊站起來重新奔跑?
父母適時地放手,才能讓孩子有機會真正成長。
美國一名4歲的小女孩卡麗斯,在家碰到懷孕的母親突然癲癇發作。
小小年紀的她,卻表現得異常冷靜,熟練地打電話報警,並準確地說出了家庭地址。
在卡麗斯的幫助下,救護人員很快趕到現場,成功挽救了媽媽以及她肚子裡尚未出生的弟弟。
如此非凡的勇氣,沉著和超越年齡的智慧,一時間,讓卡麗斯成為了當地的小明星。
後來接受采訪時,卡麗斯的媽媽就透露:原來從卡麗斯2歲起,她就會有意識地鍛煉孩子打急救電話,熟記家庭地址等,還會在家通過情景演練進行練習。
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不是缺少能力照顧自己,而是缺少機會去證明自己。
正如演員佟大為堅信的:
「我們給孩子的愛,應該是一堵透風的墻,既能遮風擋雨,也能透過風、透出光。
」
最好的放手,是在放手前,將愛深深紮根在孩子心裡,用信任的雙手托舉著他們前進,在孩子遭遇挫折或者走偏時,及時給到引導與幫助。
放下控制與憂慮,給孩子一份放手的信任,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定能回饋你一份成長的驚喜!
3
『國學大師』於丹說過: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
換言之,懂得適當放手的父母,方能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那才是真正的愛。
1、父母夠『狠』,孩子才能更好
疫情期間,安徽三年級學生沈靖軒,不僅在家主動打掃衛生,更是在知道媽媽喜歡吃馬鈴薯絲後,特意學了兩種不同的烹飪方法。
原來,孩子從幼兒園起,就學著做飯,如今已會做十幾道菜。
比起其他孩子連個蘋果都不會削,小靖軒可謂是絕對的『小大人』。
可見,好孩子的養成,絕非一蹴而就,而是父母正確輔導的細水長流。
2、『腳手架』式放手
在美國,Scaffolding《支架式教學》普遍受家長追捧。
簡單來說,教育就是父母為孩子搭建並撤去『腳手架』的過程:
▪ I do《我做你看》:初生時懵懂無知,父母先示范給孩子看;
▪ We do《我們一起做》:成長過程中,父母為孩子搭建的腳手架,適時起到攀登、支援作用;
▪ You do《你做我看》:等到孩子站穩腳跟後,再慢慢撤掉腳手架,由孩子獨立發揮。
父母是孩子的『腳手架』,為他們提供一個正確的框架後,再鼓勵孩子自己動腦,解決問題。
3、放手≠失去了全世界
高曉松曾在節目提到,他媽媽由於忙著老年合唱團,忘了高曉松生日,但他卻很開心。
高曉松認為,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應擁有自己喜歡的生活,而不是一門心思都撲在孩子身上。
學著放手,或許一開始我們都萬般不舍。
然而,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與其到時候,讓孩子毫無防備地被迫接受一切困惱,不如趁他們還在身邊,將一顆顆愛的種子深埋他們的心間,將一項項本領幻化為他們的內在涵養。
待到那一天,我們做父母的就默默站在孩子身後,目送著他們羽翼豐滿,自由飛向遠方。
記住,放手不是放棄去愛。
愛,它一直都在,隻不過換了種存在方式!
不放手,你就永遠不會發現:原來我們的孩子,已經長得這樣大了,不再是之前那個嗷嗷待哺的小娃娃,而是一個有思想的人。
最好的愛,莫過於適當的退出,遠遠地觀望,給孩子獨立而自由的靈魂。
分享文章,讓更多父母受益!
本文轉自畫啦啦少兒美術 《ID:hualala61》:①免費兒童繪畫課 ②實用幼兒園手工攻略 ③每天分享藝術啟蒙幹貨,寶媽的育兒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