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意外,都發生在你「剛好沒想到」的地方!(父母必知的車輛隱患)。《網路文章》

文|CC爸媽《公眾號ID:cc-bama》

過節期間,在微信群裡看見了一起兒童交通事故,一輛SUV直接碾壓了一個女童。

看得我真得難過得要死,心好疼…

前兩天CC奶奶給我轉發了一條新聞。

看完心真是揪得疼啊。

視頻裡是一位跟她一樣的二胎老人,推車裡推著一個、手裡牽著一個,過馬路。

沒想到,走到一半,推車裡的11個月大的孩子翻出去了,老人沒察覺,導致 孩子直接被後面來的車輛碾壓,全程老人都渾然不知,甚至事發之後,還在繼續牽著另一個孩子往前走。

評論裡有人說,這老人也太大意了,一個孩子摔出去都發現不了嗎?

也有人說,這司機簡直是馬路殺手, 一個孩子掉在車前看不見嗎?

事實是,因為嬰兒車當時正在轎車的副駕駛前方,孩子跌落的位置剛好在車頭下面,所以司機可能並不知道有一個孩子從嬰兒車內掉在車前,導致轎車一側的前後輪子接連從嬰兒的身上壓過去。

當媽之後,最看不得的,就是這種畫面。

一年裡最長的假期來了,但因為疫情,有人預測今年國慶+中秋長假選擇私家車作為出行方式人數,將會是有史以來最多。

放假前最後一天,C媽必須跟大家聊聊關於車輛的那些安全隱患。

最讓人惋惜的是,很多事故明明都是可以避免的,明明隻是因為司機或家長『沒想到』、『想不到』。

比起逃避、比起譴責,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避免,如何最大限度的幫孩子排除掉這些安全隱患。

做為媽媽,與其把希望寄托在未知的司機身上,不如自己多一分警惕。

這段時間我也請教了在交警部門工作的朋友,一直查資料,看案例, 不管你是司機、還是行人,這一篇,都值得你看!

1

我們先來看看汽車的盲區

造成兒童交通事故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如果留意近幾年碾壓兒童的交通事件,會發現主要原因,竟然是看不見。

看不見一是因為駕駛不專心,二就是因為這些汽車盲區。

汽車不是透明的,人坐在裡面,會受到很多遮擋,所以會有很多視線無法看到的盲區, 主要分佈車頭、車位,以及A/B/C柱所遮擋的部位。

《如下圖所示》

前盲區

汽車前方盲區與『A柱的寬窄、車身的高度、座椅的高度、車頭的長度、駕駛人的身材』等等都有關系。

其中A柱盲區應該是最危險,也是最常見的一種視野盲區。

A柱盲區主要會在車輛左轉時出現,由於視線受到 前擋風玻璃和前側窗之間的『柱子』的阻擋,導致轉彎時司機無法立刻看見被擋住的行人或者障礙物,很容易造成事故。

假設在上圖的這個位置剛好出現了一個孩子,駕駛員其實是看不到的。

開篇那個交通事故,就是典型的A柱盲區。

後 盲區

左、右側及車輛後部車身的下方,是後視鏡無法看見的區域,也是最大的盲區之一。

因為位置非常低,如果有障礙物,或者有小朋友經過,這個區域經常會被忽略。

曾有人測試,成人效仿一個身高約為4、5歲兒童身高《1米左右》的效果,駕駛員在車內觀察到車後有兒童時距離是多遠。

最後這個結果大約是 3米—4米,在這個距離內的所有1米以下物體包括小朋友,都是在盲區內的,十分危險。

而這個距離僅僅是1米左右的兒童, 如果寶寶更小,那麼距離會更遠。

2

事故高發的時段

結合車輛盲區和駕駛習慣,我們也總結出了一些事故高發的時段,媽媽們在這種時候需要更加留心。

車子啟動

考駕照的時候,說的明明白白, 上車之前,繞車一周,觀察周邊情況。

但事實上,很多人都不會這麼做,舉一個我自己的反面教材吧。

大家都知道咱們公號推送的時間是早上7:30,這個時段也是我準備送CC上幼兒園的時間。

我出門把CC送到幼兒園之後,回到車上大概8點多,這個時候我會迫不及待的看看後臺留言,我就習慣待在車上處理。

我隨時覺得處理完了,隨時就會發動車子。

但其實, 這是一個非常突然的動作,因為在車裡坐了那麼久,你不知道此時車輛盲區的地方是否會突然站了一個孩子。

知道自己的這個壞習慣,啟動之前,我都會先打轉向,多鳴笛幾次,然後探著 腦袋環顧一下,再緩慢挪動。

其實這也是不嚴謹的, 最正確的辦法是再重新下去繞車一圈,確定沒有安全隱患再發動。

大家都知道咱們公號推送的時間是早上7:30,這個時段也是我準備送CC上幼兒園的時間。

我出門把CC送到幼兒園之後,回到車上大概8點多,這個時候我會迫不及待的看看後臺留言,我就習慣待在車上處理。

我隨時覺得處理完了,隨時就會發動車子。

但其實, 這是一個非常突然的動作,因為在車裡坐了那麼久,你不知道此時車輛盲區的地方是否會突然站了一個孩子。

知道自己的這個壞習慣,啟動之前,我都會先打轉向,多鳴笛幾次,然後探著 腦袋環顧一下,再緩慢挪動。

其實這也是不嚴謹的, 最正確的辦法是再重新下去繞車一圈,確定沒有安全隱患再發動。

那反過來,我就會囑咐CC, 永遠不要在停靠的汽車旁邊停留。

你永遠不知道那個已經停在那裡好久了、看上一時半會兒不會移動的車裡,是否有個正在打電話的司機,正準備掛掉電話隨時發動車子。

倒車

車輛後方車窗以下是駕駛員的盲區,倒車時,如果有寶寶在這個區域停留,駕駛員同樣是看不到的。

如果需要倒車,必須下車觀察,尤其是在晚上,因為如果不去看,你是不可能知道,那裡是否躺著一個喝多的醉漢或者玩捉迷藏的孩子的。

事實上,我見過很多有地上車位的小區裡,孩子們甚至會 專門選擇汽車作為捉迷藏時的遮蔽點,這其實是非常非常危險的。

下車

上面那個公交車碾壓女童的事故,就是下車的時候沒有打起十二分的注意。

首先私家車直接停在了行車道上,這就已經非常危險了。

下車之後,家長回身去車裡取東西,更是直接導致了寶寶自己走到了 公交車前方的盲區。

所以,不管下車要拿多少東西, 都別忘了騰出一隻手牽好你的孩子。

是的,不是用嘴告訴他『別亂動,原地等媽媽』,而是 實實在在的用你的手抓牢他,或者用防走失包牽住他。

同樣的還有過馬路,去混亂的公共場合,嘴上囑咐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真正的牽住。

因為對於孩子而言, 不是你說了,他就真的會聽。

3

兒童乘車的安全隱患

不坐安全座椅

唯有安全,不能妥協,只要孩子坐車,就一定給他坐 安全座椅!!

密封的空間

無論何時都不要將孩子單獨留在車內,高溫、缺氧等情況都會奪走孩子的生命。

  • 2005年刊登在《兒科學》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在不同氣溫的晴天下分別測量了一輛深色轎車停車一小時內的溫度變化。

    結果,即便在氣溫22℃、感覺涼爽的日子,車內溫度依然可以上升到47℃, 即使給車窗留下3.8厘米《1.5英寸》的縫隙,也不能顯著降低升溫速度。

現在這種溫度下,停在原地的汽車車內溫度上升更快,甚至幾十分鐘就會上升到50℃以上。

車窗

車窗是常常會夾到手的地方。

有的時候寶寶手扒著窗戶,如果突然關窗就很容易夾到手。

如果寶寶沒有坐安全座椅的習慣,那就更危險, 很可能頭或者身子會探向窗外。

我是親眼見過爸爸停車關窗,恰好坐在後座的寶寶還在扒著窗戶往外看,結果 下巴直接被車窗頂住往上推,孩子也完全反應不過來,最後大哭爸爸才發現。

尤其是帶寶寶坐別人車,如果不是有娃的司機媽媽/爸爸,是不太會注意到這些細節的。

車門

好奇的寶寶,同樣也會撥動車門開關,所以 上車鎖門也是必要的習慣。

如果是單獨帶娃出門,又沒有把他固定在安全座椅上,那麼一定要 打開兒童鎖,打開兒童鎖開關後,車門隻能從外側打開,這就完全避免了孩子亂碰打開車門的風險。

其實,CC前段時間還被車門夾住了手,當時嚇得我魂都飛了。

嚴格來講, 她是被前後門之間的縫擠住了。

她下車之後,我去後排座位拿東西,她來前排座位拿東西,她先關了門,然後我拿完也關,就在這個瞬間 ,她用手去扒了前門,因為她覺得自己好像沒有關緊,就想重關一遍。

剛好四根手指就被夾在了前後門交接的這個位置。

還好前後車門之間 有一丟丟小縫,她的手指又很細,不然車門那麼重,我關門的力度也不小,骨頭都能被擠碎了。

把她從車庫抱上樓的途中我整個人都是發抖的,生怕夾到了骨頭。

好在C爸查看後覺得沒有傷及骨頭,最後也淤青了很多天,後來 重新長出來的指甲那一小截都是空的,等空的那一截全部長完,指甲才恢復了正常,也算是萬幸了。

所以, 永遠不要認為自己絕不會犯別人犯過的那些錯誤!

因為有些錯誤,你可能完全想不到會發生,孩子的行動方式,永遠在你的意料之外。

什麼是孩子? 孩子本就是行動路線無規律,對外界的風險意識極差。

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多吸取教訓,多總結經驗,永遠保持著一顆警惕的心。

幸運和意外一樣,它可能會降臨到每一個人身上,你多一分警惕,孩子就少一分危險。

預防兒童交通事故,就是要學會,從兒童的角度看世界,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幸免於成人的疏忽大意。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養娃需要雞湯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嬰幼兒喂養、睡眠、疾病、心理知識。

原創公眾號『CC爸媽』 (ID:cc-bama》

點分享

點個贊

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