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照顧兒媳婦月子是自古的傳統,由於剛生完娃產婦身體和心理都比較脆弱,加上年輕帶娃沒有經驗,需要長輩照顧飲食起居,更需要關懷。
但是很多家庭往往在月子期間,出現千古難題『婆媳矛盾』,這樣的特殊時期積累下的矛盾成為月子仇,讓寶媽耿耿於懷,甚至終生難以和解。
逃不過的月子仇,大都因為這幾點
很多家庭原本夫妻感情非常好,日子過得平淡幸福,但寶寶的到來給家庭增添了喜悅之外,還改變了每位家庭成員的身份。
生活狀態也發生變化,月子期間婆媳出現矛盾,影響到家庭和諧甚至夫妻感情,大多出於這幾個原因。
1、月子期間女性生理心理特殊性
從懷孕開始,女性的身體和心理都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孕反帶來身體不適,分娩的痛身體經受摧殘,心理承受的痛苦一時難以平靜。
身材變形,加上產後身體虛弱,產婦心理變得敏感、脆弱,需要關愛。
此時稍有一點不如意的事,寶媽會在內心將矛盾和痛苦放大,認為婆婆照顧得不好,變得焦躁不安,容易發怒,這種負面情緒難以自控。
作為婆婆有的時候並不能感同身受,不理解寶媽的情緒波動。
認為自己的照顧沒有得到認可,難免也會出現情緒,兩者形成對立,有矛盾在所難免。
2、兩代人生活習慣有差異
婆媳兩代人,本來來自於不同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不同甚至差異很大,另外思想和語言、看問題的角度未必同步,短時間內很難和諧,磨合需要過程。
所以會出現,婆婆按照自己的生活飲食習慣照顧兒媳,而寶媽卻難以貼合心意,出現付出和需求不對等。
護理寶寶方面,婆婆的經驗和照顧方式未必和現代年輕人養育娃的方式同步。
寶媽認為老人的經驗方法老套無科學依據,婆婆認為年輕人的方式不可理解,都認為自己對,難以達成共識矛盾重重。
3、丈夫處理家庭問題方式欠妥
在家庭中,丈夫是婆媳關系關鍵的人物,也是婆婆和兒媳感情連接的橋梁和紐帶,丈夫處理家庭問題的方式決定著婆媳之間的矛盾是緩和還是激化。
當老人向兒子訴說對兒媳婦的不滿時,作為兒子出於孝順和心疼事事順著母親,在妻子抱怨婆婆時,作為丈夫又不好惹妻子不開心。
這樣的丈夫容易出現解決問題沒有原則,哪一方傾訴就順著哪一方,本意想給安慰和關心,其實卻加劇了婆媳相互看法,使互相之間矛盾更深。
每一個家庭的生活方式和處理問題的方式都不同,婆媳矛盾出現的原因也多種多樣,在坐月子特殊時期,一件不經意的小事或許就導致很深的積怨。
本是一家人,大家的目標都希望家庭和諧幸福,所以提前做好預防避免出現月子仇。
做好預防工作,別添了孩子毀了家庭
首先,產前溝通,準媽媽在臨近生娃前事先和丈夫溝通好產後的生活起居大致安排情況。
夫妻雙方認真探討家庭中誰照顧月子護理寶寶最合適,也要把產婦的性格特征與家人相處情況作為參考點,盡最大可能選擇使產婦和寶寶最舒服的安排。
比如是請月嫂或者到月子中心,還是由哪一方父母照顧,無論哪方老人照顧,要考慮到飲食口味、生活作息習慣問題,白天和晚上照顧寶寶分工情況等等。
這些看似小問題卻關系著月子能否做好,整個月子期間是否和照料人和諧相處等大問題。
一定提前溝通,寶媽不能想當然地認為丈夫能考慮周全,隻有通過溝通才能達成一致,找到讓寶媽坐月子最舒服的方式,也能找出讓寶寶得到更好的護理方式。
其次,及時溝通需求,坐月子期間是女性養身體,調整心態的時期,身體虛弱需要補充營養,由於產後一段時間行動不方便,有一些活動需要家人的照料等等。
有需求寶媽要及時和婆婆或者丈夫溝通,提出需求想法,包括飲食口味不合適也及時提出,爭取得到家人的理解。
如果有需求有想法不提,而婆婆在照顧月子中按照自己的做法,那就容易造成兩者之間的誤會,一方認為沒有得到更好的照料,另一方卻認為付出得不到認可。
最後,學會接受不完美,不管產婦還是婆婆每一個人都有各自不足之處,相處中難免出現不協調,互相多一些理解和寬容,接受對方的不完美。
大家要認識到一點,不管婆婆還是兒媳都是為了家庭更穩定更幸福,為了寶寶健康成長,意見相左時開誠佈公地交流各自想法,最終找出一致看法。
凌晨媽媽來叨叨:
一個家庭寶寶降生後,意味著每一個人身份變了,並且責任也有所增加,作為年輕的父母需要肩負起養兒育女的責任,夫妻兩人要達成共識,孩子是共同的,需要雙方付出。
另外作為老人要理解產婦坐月子是身體和情感最脆弱的階段,需要體貼和包容,大家目標一致,矛盾會減少很多。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