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時節》陳昕兒和簡宏成大吵:教育孩子要不要從小立規矩?《網路文章》

最近,在電視劇《相逢時節》中有一個情節,引起了大家的熱議:

母親陳昕兒吃飯的時候給孩子小地瓜立規矩,對著孩子大吼道:『幹嘛呢?

坐好了,把飯吃了!』

父親簡宏成卻認為陳昕兒的教育方式華而不實,他憤怒地質問陳昕兒:『講規矩是吧?

你以身作則了嗎?

夫妻兩人從『是否要給孩子立規矩』,上升到了對彼此家庭責任的指責,在孩子面前大吵一架,此時,小地瓜手足無措,隻能深深地把頭埋了下去。

這兩個人到底誰有道理呢?

01

這場爭吵,是很多家庭育兒時的一個縮影。

夫妻兩個人育兒觀念不同,點燃了情緒的火藥桶,進而引發了進一步的互相指責、謾罵,讓家庭的戰火越演越烈。

最後的結果,毫無疑問,不僅沒有完成對孩子的有效教育,還給了孩子一個錯誤的夫妻溝通模式示范。

談到『立規矩』,家長首先就應該給自己立規矩。

簡宏成犯的錯誤,就是在給對方做『拆臺式』育兒:我正在拼命教育孩子,你卻在使勁拆我的臺。

不認同對方的教育方式,可以換一種說法或者孩子不在場的時候再好好跟妻子溝通,而不是立刻劈頭蓋臉地指責妻子,讓戰火升級。

這樣做,無疑是三敗俱傷。

心理學上,有一個『手表定律』。

它指的是,當一個人隻帶一個手表時,他可以清晰知道時間。

但當他帶兩塊或以上的表時,他就容易被混淆,同時也失去對準確時間把握的信心。

親子教育其實也是如此。

當孩子總是聽到兩個聲音,一個讓他往左走,一個讓他往右走,尤其當孩子不具備判斷是非的能力時,往往會對孩子成長造成傷害,讓他分不清是非,也讓他處於撕裂自責的環境中。

有句話說得好: 『父母本是孩子世界中的兩根頂梁柱,如果這兩根柱子不僅不和睦,還互相拆臺稱對方不高大、不牢固。

孩子的世界將變得低矮、狹小,甚至可能崩塌』

02

在給孩子立規矩這件事情上,陳昕兒就做得很好嗎?

並不是。

在教育小地瓜時,她的語氣嚴苛,口吻命令,氣急敗壞,立刻就把小地瓜嚇住了。

這種吼叫式的親子相處模式,是不是很熟悉?

美國社會學家莫裡·斯特勞斯的一項研究表明:親子相處有問題的家庭中,90%的父母都吼過孩子。

家長們很多都是以愛的名義,以吼叫的方式在『管教』和『幫助』孩子,其實那個沉默的孩子已經傷痕累累,親子關系也在日薄西山。

正如書籍《不吼不叫》所說:

當我們大吼大叫時,始終觀察著我們,把我們當作唯一依靠的孩子,眼見最親愛的父母失去控制,可能會滿心恐懼,也可能會滿心怨恨,但唯一不可能的,是你所期望的:收獲愛與改正的動力。

所以,陳昕兒這種立規矩的方式,初衷是好的,但效果一定是差的,隻有不吼不叫,孩子才能收獲愛與改正的動力,健康成長。

03

在劇中,簡宏成曾說:『孩子還小,你要這麼教育,這孩子以後天賦、天性都壓抑沒了!』

那麼,是不是該鼓勵順應孩子的天性,從小不給孩子立規矩呢?

當然不行。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一個『有規矩』的家庭,不僅能讓孩子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更能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優秀的品質。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如果你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享不盡它給你帶來的利息,如果你養成了壞的習慣,一輩子都在償還無盡的債務。

在許多父母看來,孩子的天性高於一切,遏制天性,容易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理,更會束縛孩子的發展。

事實上,父母不教,孩子就不懂邊界在哪,規則為何物。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說:『遵守規則是自由的前提,天性也應在約束之內』

04

在劇中,陳昕兒和簡宏成的育兒理念走向了兩個極端,一個是控制型,一個是放縱型,那到底怎麼做才最好呢?

父母們可以借鑒《正面管教》中的方法:和善而且堅定地管教孩子,給孩子立規矩。

父母首先要保持『和善』,對孩子表現出關愛和尊重。

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時,父母要『堅定』地讓孩子意識到這樣做的後果,引導孩子學會正確的行事法則。

在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孩子才能建立起責任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必要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

既不懲罰也不縱容,在和善堅定的氛圍中正面管教,才能教出優秀的孩子。

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說得好:

『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

真愛孩子,就先給自己立規矩。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和孩子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