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菁媽
1978年世界各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齊聚巴黎,有一位記者問物理學獎獲得者卡皮察,『在您的一生中,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裡學到的?
』
他說:『我個人覺得,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不是在大學,也不是在實驗室,而是在幼兒園』
他繼續講道,『在這裡,我學會了很多,比如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飯前要洗手,飯後要休息;答應別人的事情要做到;哪裡拿的東西要放回原處……』
而諾貝爾獲獎者卡皮察,講到的這些其實都是一些生活的習慣,而孩子的習慣是從小形成的。
作為家長是孩子習慣形成的主要責任人,孩子在上小學之前一定要讓孩子形成4個良好的習慣。
不僅僅有助於孩子的生長發育,更容易讓孩子成為一個受別人歡迎的人,讓孩子自理能力更強,也讓孩子學習成績更好。
孩子6歲前,四個重要的習慣,要盡早地培養,媽媽別忽略
第一個:睡眠習慣
『孩子困了自然睡,孩子玩得這麼興奮,肯定是不想睡』,這些錯誤的睡眠習慣,會讓媽媽錯過孩子睡眠引導的關鍵期。
孩子在小嬰兒時期他是沒有辦法自己入睡的,需要父母的哄睡,所以媽媽要仔細觀察孩子的睡眠習慣。
比如說孩子一天要睡多少個小時,孩子犯困的時候會發出什麼樣的信號,盡量地幫助孩子形成固定的睡眠時間。
幫助孩子形成固定的睡前儀式:孩子在睡眠前兩個小時先喝奶洗澡,刷牙,讀繪本,關燈,拉上窗簾睡覺。
每天有這樣的個儀式就會讓孩子知道,當我喝奶洗澡之後,下一個步驟就是要睡覺了,孩子潛意識裡面就會知道要睡覺了,慢慢地進入睡眠的狀態,更容易讓孩子快速地入睡。
對於6個月以前的孩子來說,每天的睡眠時間要占到50%以上,睡得好能夠讓孩子長得更高,睡得好能夠讓孩子大腦得到足夠的休息,讓孩子學習東西時反應更快,大腦更聰明。
第二個:進食習慣
奶奶帶的孩子自主進食的能力就會比較弱,因為奶奶喜歡喂飯,生怕孩子吃不飽。
事實上,英國醫療機構和美國兒科學會都建議孩子開始添加輔食之後,就要嘗試給孩子制作手指食物,讓孩子自己拿手來自主進食。
到了孩子8個月左右,盡量地讓孩子自己用手抓食物自己吃,到了孩子一歲之後要讓孩子學會自己拿勺子吃飯。
孩子在自己吃飯的過程中能夠體驗到吃飯的樂趣,還能夠鍛煉他手指的靈活度,從而刺激他的大腦,孩子自己吃飯也能掌握自己的食量,讓孩子吃飽吃好吃的開心。
一天要吃三餐,要讓孩子形成良好的進食習慣,有助於孩子補充足夠的營養,有助於孩子健康成長。
第三個:排便習慣
孩子除了睡和吃之外還要拉,畢竟孩子吃進去的東西,除了吸收之外還會有食物的殘渣通過大小便排出體外。
而孩子在一歲半之前大多數因為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以及肛門括約肌還不是很成熟,都會使用尿不濕,孩子的屎尿會拉在尿不濕上。
但到了孩子一歲開始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家長要嘗試鍛煉孩子自主如廁,可以給孩子買一個坐便器,讓孩子坐在坐便器上面學會大小便。
最遲在孩子三歲之前要讓孩子學會大小便,這樣上幼兒園也會更方便一些。
第四個:衛生習慣
在很多大飯店門口會有一個牌子,衣冠不整不許入內,其實就是要告訴大家,平時要注意衛生,注意整潔。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時候會產生『首因效應』,如果平時注意衛生注意打理自己,就能讓別人產生更好的印象。
作為家長要從小教會孩子定時洗澡,勤剪指甲,勤換衣褲的衛生習慣。
還要教會孩子不要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的良好衛生習慣。
這樣的習慣才能讓孩子長大之後,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歡迎。
6歲之前孩子的可塑性很高,幾個重要的習慣要盡早地培養。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