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家的媽媽打電話我,告訴了一件悲劇的事情:遠房的侄女想不開跳河自殺,她的男朋友想要救她也被淹死了……當我問媽媽她為什麼想不開,家長也說不清楚。
我悲從心中來,為兩個年輕的生命感到悲傷,也對養育孩子有了更多的反思: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溫暖和支持,遭遇困難時,他們心中僅剩的就是萬念俱灰和自我放棄。
雖然七八年沒見面,但是遠房的侄女小時候的場景經常映入眼簾。
她父母在外打工,從小跟著奶奶長大,但是奶奶要種地幹活,就讓她自己一個人玩。
每當她和村裡小朋友玩累了,找家人時,老人總是說:『你不會自己先玩,沒看我正忙著,哪有時間陪你玩?
』
侄女就一個人懨懨地窩在角落裡玩,在我每次回家時,就會看到她一個人孤獨的身影,而大人還覺得孩子真乖巧!
殊不知,在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和回應時,他們已經隱藏或者壓抑了自己的內心需求,從而走向兩種極端,要麼非常乖,成為老好人,重度宅男宅女,不敢發出自己聲音。
要麼成為無法忍受欲求暫時得不到滿足,就會歇斯底裡地索取的暴躁者。
李雪老師在《當我遇見一個人》書中講道,為什麼有些孩子小時候很乖巧,長大後容易選擇極端的方式結束生命?
就在於他們在嬰童期得不到照料者的回應,累積巨大的恐懼和憤怒,就沒有能量去應對外界的挫折和困難。
所以,父母的積極回應不僅僅是孩子的安全感來源,還是孩子安全的保護罩,讓他們不懼風雨,迎難而上。
視崖實驗:媽媽的積極回應是孩子克服困難的基石
曾經看過韓國節目中的視覺懸崖實驗,節目組讓寶寶和媽媽分別在視覺懸崖的兩邊。
其實,懸崖不是真的,隻是視覺上,在可視鏡子下面有懸崖和火山。
第一次,寶寶爬到懸崖邊,求助地看向媽媽,但是媽媽沒有反應,寶寶就原地返回了。
第二次,當寶寶再次爬到視覺懸崖邊進退兩難時,媽媽微笑地回應她,喊寶寶的名字,寶寶毫不猶豫地爬向了媽媽。
在孩子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媽媽的積極回應,會讓孩子感覺到關懷和溫暖,積極地調整自己,從恐懼和害怕中走出來,勇敢地探索,從而得到成長。
冬奧會中,谷愛凌能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臺決賽中實現大逆轉,挑戰世界最高難度動作,成功奪冠,就在於從小到大她媽媽給她的積極回應,讓她在抱持性的環境中勇敢地探索和發展自我。
所以,愛孩子就積極地回應孩子,讓他們在我們的回應中感到溫暖和支持,從而有勇氣去嘗試,而不是深陷在求關注的漩渦中,失去自我判斷力,失去安全的保護罩。
父母的積極回應,是孩子求助的底氣
記得去年看到賈靜雯的女兒梧桐妹在網上發文表示,自己收到威脅消息,對方聲稱會把她的RF照片,發給所有的朋友,說她是個蕩婦,會毀了她的生活。
幸運的是,梧桐妹第一時間求助了媽媽,然後和賈靜雯一起把威脅信息公佈於眾,還好心提醒網友:『我被威脅了,大家接受到什麼信息,不要相信他,大家注意這個人!』
我想如果不是賈靜雯從小給梧桐妹蓄滿了愛之杯,在梧桐妹有需求時積極回應她,梧桐妹也不會在有困難時積極地求助母親。
正是媽媽的積極回應和幫助,讓她知道自己背後是有支持和信任的人,她才會在困難時尋求支持。
鮑爾比在書中講道:『多方證據表明,人類,不管處於哪個年齡階段,當他們確信在困難來臨之時自己身後站著一個或多個可以為自己提供援助、值得信賴的人時,他們就是最幸福快樂且能夠將自己的潛力發揮到極限的人。
我們信賴的人——被我稱為依戀對象——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安全基地』
父母的積極回應,是孩子求助的底氣,讓他們無懼風雨。
所以,從孩子出生後,我們就應該積極地回應他們,和他們互動、微笑、擁抱。
在他們有需求時,積極地響應;在他們探索時,默默地陪伴,給予微笑和鼓勵。
當他們覺得父母是愛自己的,他們就會在彷徨時敢於求助,而不是自我放棄。
積極回應不是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而是帶著愛去教育
很多人把父母的積極回應看做是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這種看法是不恰當的。
積極地回應孩子不是溺愛,而是無條件的愛。
孩子可以有任何的需求,嬰兒期我們應該全然滿足,但在孩子有了自我意識後,應該接納孩子的感受,但要限制一些不當行為,帶著愛去教育。
在嬰兒期,我們應該給予他們積極的回應:餓了喂奶,困了哄睡,拉粑粑了換尿不濕,不舒服了找原因……等孩子兩三歲有了自我意識和規則意識後,我們應該教會孩子社會規則和邊界,帶著愛去教育,去引導他們適應社會。
所以,在嬰兒期,我們應該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但在孩子有了自我意識後,我們不能放任孩子的所有行為,不加管束,因為這時候孩子的行為有可能會傷害他人或者社會。
我們可以接納孩子的所有感受,但要限制孩子的某些不當行為,讓他們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從而成為四有青年。
寫在最後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經說過:『每個人的自我就像是一個能量球。
當他把能量觸角伸向各個領域的時候,如果能被養育者接住,並予以積極回應。
那麼,它就會演變成積極的、好的正能量,形成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反之,它就會演變成消極的、壞的負能量,令孩子陷入無助與絕望』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積極地回應孩子的需求,讓他們體會到自己是被支持,被愛的,從而蓄滿愛之杯,有探索的勇氣和求助的底氣去發展自我。
這樣,孩子在成長的過程,即使遇到挫折和困難,也會知道家是溫暖的,父母會一直支持他們,就不會做傻事自我放棄。
但我們要注意的是,積極地回應孩子不是沒有原則地順應孩子的需求,不是許可孩子的所有行為,而是帶著愛去引導,讓他們內心有愛,眼中有光,坦然面對人生的挑戰和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