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素養』趁早培養,父母可以這樣做!。《網路文章》

據中國兒童網絡素養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平均超過28.3%的學齡前兒童每天使用網絡時間在30分鐘以上,網絡接觸呈明顯低齡化趨勢。

在信息互聯網時代出生的00後、10後的孩子,被稱為網絡時代的『原住民』,不管是聽故事、看動畫片,還是近些年風靡全國的線上課程,都離不開電子產品,孩子抱著手機、iPad,津津有味地玩著電子遊戲、看動畫片的場景越來越普遍,隨之而來的爭議也越來越多。

美國著名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曾講過一個『槍、刀子和枕頭』的故事:刀可以用來砍柴,也可以用來殺人;槍械可以用來殺人,但也可以用來捕殺獵物以便充饑;枕頭讓人睡覺舒適,但也可以用來窒息殺人。

電子產品也是這樣,關鍵看我們如何使用,以及用它來做什麼。

作為家長,我們培養孩子『網絡素養』所需要做的包括:幫助孩子適應新時代的網絡技能和素養,教會孩子網絡相關的安全知識。

如果家長用強硬的態度完全割斷孩子與網絡的關系,最終帶來的往往不是成長,而是因噎廢食,這無異於剪斷孩子飛向未來的翅膀。

科學的引導,設置合理的規則,教會孩子正確使用電子產品,才是父母應該學會的事。

提前甄選,給孩子提供優質的內容

如今,互聯網教育產品日趨豐富和完善,直播課程、視頻教學形式多樣。

全世界越來越多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和工程師們加入到在線教育中來。

與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擔憂相比,有遠見的家長看到的更多 是互聯網給教育帶來的新機遇。

當下,互聯網上有很多寓教於樂的優質課程,可以幫孩子學識字、算數、繪畫等,為孩子帶來積極的影響,而這些也逐漸成為家長教育子女的好幫手。

然而哪些才是適合學齡前孩子觀看的內容呢?很多家長的選擇往往很模糊:不要錢的免費遊戲、應用市場裡面正在推廣的APP。

這些沒經過甄選就甩給孩子的遊戲,包含許多風險,比如誘導付費、內容粗糙、含有不良廣告等等。

在為孩子選擇適宜內容、規劃學習環境時,我們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內容:專業的兒童教育團隊研發出品、畫面穩定、語速緩慢、發音清晰,最好有標準的對白或旁白,幼兒可以感知、理解,並能給他們帶來愉悅情緒與提高認知的正面內容。

時長:3—6歲的幼兒,每次觀看時限在5分鐘到15分鐘。

時間:飯後或玩耍歸來休息時看,在這個時間段裡不要打擾他。

坐姿:面對畫面正中位置坐,視線盡量與畫面齊平,不偏不斜,不高不低。

制定規則,教會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使用電子產品最讓家長擔心的就是,長時間使用對孩子的視力和學習造成影響,遇到自制力差一點的孩子,家長不得『暴力』制止:關電源、搶電腦、吼一場、打一頓。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想讓孩子遵守規則,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成為規則的建立者,在孩子一開始接觸電子遊戲的時候,父母就要與孩子一起設立規則:多久玩一次、每次玩多長時間、什麼時間玩,比如隻能周末玩,完成自己的作業、不影響正常作息的時候玩等等,這也是教孩子練習自控力的好機會。

在制定規則之前,家長可以邀請孩子與全家人一起展開討論,為電子產品做一次深度的『科普』:電子產品是怎麼誕生的?電子產品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幫助?又存在哪些危險?使用電子產品有哪些注意事項? 通過討論,有了這些認知以後,父母和孩子的理念達成了一致,再去制定規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而且作為規則的制定者,孩子會比我們更清楚自己的界限。

這樣做不僅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規范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同時,當孩子不聽管教時,父母也可以引導孩子去查看規則,管教起來有章可循。

以身作則,做好電子產品的使用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長必須先把自己打造成一個負責任的電子產品使用模范。

其實相比孩子,家長使用手機更容易『上癮』,下班回到家在孩子面前,你有多少時間是在接打電話、瀏覽網頁、玩微信、看抖音呢? 甚至還有部分家長喜歡邊看電視邊做家務,或者一邊敷衍回答孩子的問題,一邊用眼睛盯著手機屏幕,這些都是在給孩子做錯誤的示范

同時,在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過程中,建議父母陪在孩子身邊。

一方面,有利於家長了解孩子的遊戲活動和興趣愛好,培養更多的共同話題;另一方面,當家長們自己遇到困惑的育兒難題時,也可以引用動畫片、遊戲中的情節來開導孩子。

比如,孩子換牙時,可以聊一聊《小豬佩奇》中的故事『牙仙子』;孩子遇到困難時,幫他『召喚』一下《小狗汪汪隊》; 孩子對空乘、消防員等職業特別感興趣時,可以看一看億童情商智商課程中的《職業體驗館》。

同時,家長也要讓孩子意識到,他現在還小,在使用電子產品方面,還不能完全做主,家長是有責任來監護孩子的使用行為的。

明晰邊界,不把電子產品與獎懲掛鉤

在很多家庭裡,經常把電子產品的使用和獎懲掛鉤,其實,這是教育孩子最大的誤區。

毫無關聯的懲罰:孩子一旦犯錯,家長就剝奪孩子玩電腦、看電視的權利,不管孩子犯的錯跟這到底有沒有關聯。

哪怕孩子沒有按照要求寫完作業,家長也會發飆:『怎麼這麼不聽話,今天不許再看電視!』『電腦給我拿出來,再也別想看一眼!』

莫名其妙的獎勵:比如家長會跟孩子說:『你按時間完成作業,就讓你多玩十分鐘遊戲』,遇到孩子哭鬧,也總是拿出手機或者iPad跟孩子說:『別鬧,拿手機自己先玩會兒吧!』『乖,給你下載個小遊戲玩吧!』

在以上這些場景中,電子產品已經超越了它本身的屬性,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把電子產品變成了利益和誘餌,使之成為控制孩子、約束孩子行為、與孩子談條件,做交換的籌碼。

這樣做不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認知,也會混淆孩子的是非觀,同時讓孩子在使用電子產品的過程中,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

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曾說過:『不要用自己的學識限制孩子,因為他出生在與你不同的時代』。

面對電子產品,家長用心的陪伴、親密的互動才能給孩子內心建起最堅實的『堡壘』。

培養孩子良好的網絡素養,帶領孩子體驗更多美好的生活,讓孩子對網絡和電子產品有一個客觀、正確的認知,讓科技為生活賦能,助力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