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焦慮,是你的育兒方式出了問題嗎?《網路文章》

不管結婚與否,對於婚姻、對於育兒,我們總會有一種強迫的育兒焦慮感,一些來自親朋好友的隻言片語,都會讓人深覺壓力山大。

盡管國家已經一再放寬育兒政策,但持續低迷的育兒率已是一個板上釘釘的事實,是大家不喜歡孩子天真可愛的笑臉嗎?

看看身邊的那些育有孩子的父母們,他們的喜怒哀樂全部由自己掌控,所剩無幾的私人空間也被孩子的事情塞得嚴絲合縫,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孩子們認真努力倒也不算辜負家長們在經濟與精力上的雙重消耗,可有時即便家長們全情投入,問題兒童還是層出不窮,這些小小的人兒動則大發雷霆,稍有不順心便想密謀一場離家的遠行,情緒崩潰時父母們也會質疑自己,究竟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我們的育兒方式出了問題?

那些可愛的小天使們究竟在想些什麼呢?

機緣巧合下打開了岸見一郎《做你喜歡的自己》這本書,整書共有五個大章節構成,其中關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問題』占了相當大的篇幅,這點倒也無可厚非,在普遍育有一娃的前提下,孩子早已成為了一個大家庭全部的生活重心,如果能與孩子的觀點達成共識,生活的幸福感無疑會大幅度提升。

岸見一郎在書中引入了幾段生活片段。

一個小女孩的媽媽帶著她的孩子來到兒童問題咨詢所,媽媽說小女孩總是將口中的食物含著不吃,她會把食物從左邊移到右邊,就是不咽下去。

阿德勒對孩子說:『你媽媽說你總是含著食物不咽下去,大家為此都很著急啊——你知道怎樣才能讓大家更注意你嗎?

那就是將嘴裡的食物吐到桌子上。

這樣大家會更著急,隻會討論有關你的話題』

孩子聽到這話笑了。

推己及人,生活中這樣的小片段層出不窮,隻有媽媽在身邊才肯好好吃飯的小朋友、每當父母誇獎其他的孩子就會大哭大鬧的小朋友、穿著鞋子上桌、在污水裡走來走去、在母親讀書時不停地開關電燈、在父母想要獨處的時候大喊大叫、在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蹲著不起來……

很多時候,孩子的想法很簡單,他們在漫長的一天裡等待著傍晚的降臨,滿心期待地想要投入父母的懷抱,可是爸爸媽媽們總沒有時間陪伴他們,做不完的工作、打掃不完的衛生,以及他們心裡永遠填不滿的待做清單。

書中還有一個10歲的小朋友,因多次向老師投擲黑板擦,被父母送到了阿德勒的心理研究所,阿德勒看到雖已10歲,但是個頭並不高的小男孩,謹慎地問道:『你幾歲了?

『10歲』

『10歲?

10歲長得有點兒矮呀!』

少年瞥了阿德勒一眼。

『看看我,我都40歲了,還是長得這麼矮』

《眾所周知,阿德勒的身材比較矮小》

『矮小的我們必須做出偉大的事情,因此要向老師投擲黑板擦,是嗎?

簡短的一個小故事卻讓我想起了生活中的很多叛逆少年,他們大多在家中『乖巧懂事』,可卻成了老師口中調皮搗蛋的『壞孩子』,這些長期被父母壓抑天性的孩子們,一旦離開父母的視線范圍,就會經常采取父母般地打罵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強大。

如果孩子能夠在另一個小圈子裡彰顯自己的強大,倒不算是一個最壞的答案,更多壓抑下的孩子們會變得軟弱可欺,成為了校園霸凌者的欺凌對象。

對於幼兒來說,他們還未建立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面對層出不窮的問題孩子,父母們應該怎麼做呢?

岸見一郎給了以下幾條建議:

不懲罰,讓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

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丟臉的做法絕對不會對改善孩子的行為起倒好的作用。

雖然有人覺得懲罰和刺激能夠讓孩子奮起,但是阿德勒認為,如果不給孩子留一些相信自己的勇氣,他們會很容易被挫折打敗。

2.關注適當的行為

對於孩子們作出一些以吸引注意為目的的不適當行為時,家長們一概不能關注,正如前文中那個不願吃飯的小姑娘一般,如果父母沒有對吃飯這件事情過多的關注,小女孩也就沒有必要作出不適當的行為來引人注意了。

3.關注孩子本身

家長應該將腦海中對於孩子的設想一掃而空,從關注孩子出發。

以『只要活著就好』為基準,這樣當我們看到孩子的時候就會滿懷欣喜,他們身上的任何特質都會被我們看成優點。

……

岸見一郎在文中在最後一段寫道:『教育就是時刻做好踩剎車的準備,但絕不提前踩剎車』。

毋庸置疑,每一個父母都深深的愛著自己的子女,他們傾其所有想要給孩子們最好的物質基礎、最優秀的教育資源,費盡了一切心思想要給孩子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所以每當孩子有了一些不順從的觀點輸出,父母們就會為自己的犧牲感到惋惜,控制不住地想要用『父母的權威』壓制那些不好的行為,可在這場大人和孩子的博弈之間,哪怕大人贏了孩子,孩子也許不會在表面反抗,而會用走向歧途來向大人進行報復。

這時,他們不僅僅是想讓父母生氣,還想讓父母討厭他們。

對於『踩剎車』的觀點,很多時候不是不懂,而是並不知道怎樣把握教育的尺度,真的可以放任孩子不管嗎?

雖然對部分觀點存在質疑,但書中的很多觀點還是值得父母們借鑒,有選擇的引用的,畢竟和孩子們的相處是一件需要耗費漫漫一生的事情,僅從一本書裡學到處理所有事情的方式,無異於天方夜譚,我們隻能通過不斷地摸索、改進,為自己和孩子們營造一個更加和諧溫暖的未來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