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英:家校合力培養學生自主、自立的好習慣|家庭教育。《網路文章》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關注

作者

胡秀英

成都市草堂小學西區分校語文教師、語文教導主任,青羊教育專業典范獎,青羊區優秀教師,青羊區優秀班主任,青羊區優秀指導教師,青羊區優秀工會積極分子。

習慣一經養成,就會成為支配人生的一種力量,成了行為的自動化。

習慣是人生最大的指導,習慣對孩子極為重要,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它的虧,想改也不容易。

以一本好書,幫助孩子在家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

針對小學低段一二年級的孩子,我們要求孩子們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首先,開卷有益,讀有益的書可以書陶冶情操、擴充詞匯、開拓視野,從而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理解能力,書讀得越多,理解力越強,積累的知識越多,碰積累的詞、句也就越豐富,它們也將出現在孩子的寫作與交流中,成為孩子智慧的源泉。

近期,班裡較多孩子喜歡帶漫畫書到學校,利用課餘時間看漫畫書,有的孩子看漫畫入了迷,將每天在家裡的親子閱讀時光用漫畫書代替經典書籍閱讀,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利用班級QQ群或微信群和家長們溝通交流,讓家長們明確:漫畫的益處是可以調劑生活,增添樂趣,弊端是用處不多,啟智不夠。

對此,我們應該幫助家長們在平時的親子閱讀中要引導孩子多讀文字類的兒童文學作品、經典書目。

關於班上個別家長和孩子的親子閱讀還停留在繪本閱讀上,教師要及時告知家長們需要了解學齡前兒童即0-6歲的親子閱讀階段,才是以繪本閱讀為主。

繪本主要是以圖畫敘述故事或者以圖畫、語言共同敘述為主,越是好的繪本,越是以圖畫講故事!要麼語言很少,要麼語言的描寫和敘述簡單,不完整。

繪本閱讀是視覺符號閱讀,是培養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為核心的,所以繪本閱讀與孩子的語文能力和習作能力提升較小。

中小學語文教學是以語言文字的『聽說讀寫』為核心,是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為核心。

文本閱讀能力是語文素養和中小學語文學業的基礎,甚至是各科學業學習的基礎。

要通過溝通交流,使家長們意識到:在小學低段,隻重視繪本閱讀,輕視文本閱讀,會給孩子的語文輸出能力、中小學的語文寫作帶來影響,甚至是難以彌補的終生影響。

在新高考政策下,各科都有閱讀。

書面閱讀能力成為各科學業的核心。

所以,小學低段隻讀繪本,輕視文本的孩子,不利於綜合能力的提升。

通過家校溝通交流,教師要使家長們清晰地認識到:培養孩子終身閱讀習慣,要從閱讀橋梁書開始!橋梁書是從圖畫書到自主閱讀過渡階段的門類。

小學低段的6-8歲孩子需以閱讀橋梁書為主,逐步過渡到自我閱讀;到8歲以上要以閱讀兒童文學為主,最終漸進式地實現純文字書籍的閱讀。

在橋梁書的選擇上,我們要遵循低年級重情趣,中年級重情節,高年級重情感的原則,每學期開學時、寒暑假時教師都要向孩子們推薦書目。

比如,兒童詩《向著明亮那方》《永遠的楊喚》;科普文學《西頓動物故事》《最美的法佈爾昆蟲記》《哇!科學好簡單》;童話故事《吹牛大王歷險記》《姆咪谷故事全集》《蘋果樹上的外婆》《鼴鼠的月亮河》《時代廣場的蟋蟀》《柳林風聲》。

我們要通過這些書籍點燃了孩子們讀書的熱情,培養他們閱讀的習慣。

同時,讓家長們都重視孩子的文本閱讀,讓孩子多讀故事兼具趣味性、人文性的書,讓這些具有教育引導意義的書深入孩子的心靈,一方面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一方面幫孩子跨越從圖畫閱讀到文字閱讀的障礙,逐漸養成獨立閱讀習慣,獲得閱讀成就感。

傾聽的學習能力家庭中可做的訓練

『聽』是一個重要的學習習慣,是取得外界信息的關鍵,同時,它也是很重要的一種學習能力,甚至是深度學習的基礎。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發現班裡有一部分學生看著坐得很端正在聽講,其實他並沒有跟著老師的思路走,並沒有認真傾聽。

當老師叫他起來回答問題時,他並不明白老師在講什麼,這些孩子就屬於沒有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

教師要利用班級QQ群或微信群和家長們溝通交流,告訴家長們,在每一堂課中,學生獲得的大部分知識和重要的信息都是通過認真聽老師講的內容,或是同學發言中的內容學到的。

課堂教學呈現的內容是反饋學生聽的效果的直接方式,會聽課的孩子和有著傾聽習慣好的孩子,他們的思維會跟隨著老師去思考,去解決問題。

這需要家長在家裡要重視並配合,培養孩子養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

經過家校溝通交流,家長們可從以下方面著手培養孩子的傾聽習慣,實驗證明效果明顯:和孩子說話時,讓孩子聽清發音,聽懂講話的內容;每天讓孩子聽一些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並讓孩子適當復述,培養孩子認真傾聽的習慣;讓孩子認真聽對方講話,理解了別人講話的內容,中途不隨意打斷別人的談話,不急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待耐心地聽完、聽懂對方的話後就給予表揚鼓勵;利用『按指令行事』培養孩子傾聽能力,如,要求孩子聽指令做相應動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給孩子一些任務,讓其完成,以鍛煉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利用『聽辨錯誤』法來發展孩子的傾聽能力,有目的地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判斷語言的對錯,吸引孩子注意傾聽,並加以改正;創設良好家庭教育環境,善於傾聽孩子心聲,傾聽孩子的心聲不僅是了解孩子心靈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孩子傾聽他人的重要方法。

勞動能力的培養要從家庭開始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通過勞動,人才具有用心靈去認識周圍世界的能力』家務勞動有利於孩子養成勤勞的作風和培養自身的勞動技能,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鍛煉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同時在學習上調節大腦疲勞。

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踐當中得到提高,幫助養成孩子獨立的性格、獨立的人格,讓孩子通過獲得快樂和幸福。

孩子從小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他們就會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步認識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員,應該且必須完成一份家務勞動為家庭集體承擔一份責任,從而逐步具有家庭責任感。

這種家庭責任感便是今後社會責任感的基礎。

教師要用過多樣化的家校溝通把這些信息傳達給家長,這裡的家長們包括凡事喜歡大包大攬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徹底的變『只要孩子學習好,在家什麼家務都不用做』的錯誤觀念。

隻有適時讓孩子參與適量的家務勞動,如,掃地、拖地、洗碗、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間、洗自己的紅領巾、小內衣、種植花草、與家人一起學著買菜等,隻有讓這些成了孩子們完成學業後的生活常態,孩子們的責任意識才會增強。

班上嬌生慣養的『小皇帝』『小公主』才會消失;班級清潔時不會掃地、拖地、整理書包櫃、書抽的孩子才會更少。

教師要通過這些實踐勞動,家長們都深深領悟到『體會式』的教育比起『說教式』的教育更有效。

唯有讓孩子去切身體會經歷,孩子在做家務時會體驗到家長的不容易,對於父母的付出才會更加理解和珍惜,同時也才會感恩父母、尊重孝順父母。

讓運動成為生命成長的動力

在學校的大課間和體育課上,有部分孩子怕苦怕累,跑步做操懶散,追逐打鬧嬉戲漸多,運動時不專註,態度不認真……這樣的現狀每個班都有。

關於運動這塊,家校急需形成合力。

在和家長溝通交流時,教師要向家長們闡述運動對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性。

小學生正是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運動幫助大腦發育,熱愛運動的孩子,大腦發展會比不愛運動的孩子好得多,當孩子在運動的時候,大腦會分泌一種特殊蛋白,幫助腦神經建立連接。

孩子如果能長期堅持運動,這樣的連接就會越緊密,孩子就能更加容易地進行自主學習,獲得有益信息,有利於閱讀,有助於思維的靈活。

運動能讓孩子學會書本之外的很多重要技能,運動健身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意識和觀念層面,而是要有實實在在的行動中!

奧運之父顧拜旦曾說:『體育是勇氣是樂趣,他能使人的內心充滿歡喜,思路開闊條理更加清晰,可使憂傷的人散心解悶,可使快樂的人生活更加甜蜜』有研究發現,運動後人的積極情緒會增多,消極情緒會減少,持續三十分鐘左右的一次性的身體活動,可改善心境狀態,緩解焦慮緊張的情緒,產生一些良好的情緒體驗,對焦慮抑鬱等消極情緒有治療作用。

針對孩子養成終身運動習慣的必要性教師要繼續和家長作交流,和體育老師一起,梳理出學生在家可做的運動項目,再教會父母監督、參與的高效方法。

國內刊號CN51-1677/G4

國際刊號 ISSN1672-8181

摘自 | 《時代教育·行知縱橫》《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學術指導》2021年11月刊/欄目:生活教育

編輯 | 張競之

-END-

這是我們為你準備的第890次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