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通常都會認為決定成功的因素是能力和動機。
但實際上,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在花費了漫長的25年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如果隻是單純的『能力和動機』,並不能構成成功的充分條件。
隻有同時具備了堅持不懈的能力,最後才能走向成功。
而我們看似不起眼的樂觀,恰恰是讓人能夠堅持不懈的關鍵所在,因此,培養孩子樂觀性格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必備條件之一。
01 你家孩子是悲觀的解釋風格還是樂觀的解釋風格,這很重要
每個人看待周圍事物角度的差異性,會讓人對同一件事情產生雲泥之別的主觀感受。
比如,一個走路摔倒在地的小男孩,被路過的一位大哥哥扶起來了,大哥哥全程都是笑瞇瞇的。
但小男孩非但沒有感謝大哥哥的幫助,反而氣鼓鼓地跑回到媽媽身邊,連一句『謝謝』都沒有說。
媽媽為此感到很詫異,責問孩子為什麼沒有對幫過他的大哥哥說聲『謝謝』呢?
小男孩委屈地說,『他剛剛在嘲笑我摔倒在地的樣子,你看他現在還在嘲笑我呢!『
可小男孩並沒有意識到的是,大哥哥根本就不是在笑話他,微笑對人是他習慣性的動作。
通常樂觀的人,會把自己遇到的失敗挫折事件外歸因,認為引發事件的原因是暫時的、偶然的,是由外部環境引起的。
因此,他們會認為自己是『有藥可救』的。
相反悲觀的人,會把遇到的負面事件內歸因,認為引發事件的原因是永久的、普遍的,是由自己的人格特質決定的。
因此,他們會認為自己是『無藥可救』的。
當一個人認定特定事件的誘因是永久性、普遍性的時候,對於改變事態的想法必然是無助和絕望的,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怪圈。
曾經有一個低年級孩子告訴我,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批評我,班上每個人都在笑。
老師一定很討厭我,現在班上每個同學都認為我是個笨蛋,我在班上再也待不下去了。
這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悲觀思維模式。
案例中孩子運用一種絕對化以偏概全的悲觀解釋風格,把被老師批評這件暫時性的事情歸結成一種普遍性的事情,同時把批評這件事變成了對他的全部否定。
我在這裡把悲觀孩子的解釋風格梳理一下:
認為所有的人都嘲笑我,不喜歡我。
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笨的人。
認為老師討厭我,我在班上再也待不下去了。
與悲觀孩子的解釋風格相比,樂觀孩子的解釋風格就大不一樣了:
我隻是這次上課沒有認真聽講,但我以後可以做到認真聽講。
同學笑話我,是因為我這次犯的錯誤實在是太低級了。
老師隻是對我這次的表現不夠滿意,他並沒有否定我的全部。
樂觀的孩子隻是把老師批評這件事當成一個暫時性的事件來看待,他會從自己的具體問題出發,比如老師這次批評我,主要是因為我上課時沒有認真聽講。
那麼,孩子很快就能從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然後積極想辦法去糾正這個問題,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
02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悲觀的解釋風格?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悲觀的解釋風格?
心理學家們研究發現,兒童時期悲觀解釋風格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兩個方面的影響:
1.來自父母對因果的解釋風格
大多數孩子都非常注意爸爸媽媽的言行,尤其是媽媽的言行。
比如,當媽媽的解釋風格趨向是:壞事都是永久性的,不能擺脫的,並且都是自己的錯。
那麼,孩子就會對這種解釋一字不落地聽進去,並且內化到自己的思維體系當中,由此產生了悲觀的解釋風格。
2.孩子長期接受父母不當的批評方式,也會影響他的解釋風格
當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不注意措辭,輕易地給孩子貼標簽的做法,都會將孩子推入永久性的普遍性的評價當中,他們就會形成悲觀性的解釋風格。
比如孩子因為語文期末考試沒有考好,父母看到成績,情緒失控,就劈頭蓋腦地批評孩子:
『你怎麼這麼笨啊?
真不是讀書的料……』『你再這樣下去,這輩子就毀了,考不上大學就去工地上搬磚吧!』……
這些永久性的負面論斷,不僅會加重孩子的悲觀情緒,還會使孩子誤以為自己的失敗是永久不可改變的,而變得更加絕望。
當我們發現孩子犯錯的時候,要盡量避免責怪孩子的個性和能力,而要把批評的焦點放在特定的暫時性的原因上,注意就事論事,而不要批評孩子的品格。
還有一點很關鍵:孩子如果做錯了事,一定要讓他知道具體錯在哪裡,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和全盤否定孩子。
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提升對於解決問題的掌控感,從而擺脫『習得性無助』的尷尬境地。
03 具備樂觀思維的孩子,在未來更容易獲得成功
1.樂觀的人更容易成功
一個人對自己能力的信心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樂觀的人不會因為挫折和暫時的失敗而退卻,他們通常會將失敗的事件作『外歸因』,認為是環境中的特殊因素導致的失敗,所以他們不會輕易放棄努力。
2.樂觀的人更容易贏得比賽的勝利
樂觀者在比賽或考試中,更容易有超出其潛能的表現,而悲觀者的表現則常常在潛能之下。
這是因為樂觀的人會避免限制性的思維,他會努力去嘗試,即使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他也願意全力以赴,並且充滿自信。
而悲觀的人的最大問題就是對自己不自信,面對壓力和挫折,他們很輕易地就繳械投降。
04 培養習得性樂觀思維,讓孩子遠離悲觀
改變悲觀的解釋風格通常有兩種途徑:
第一種途徑是轉移注意力;第二種途徑是嘗試去反駁它。
其中轉移注意力是我們短期可以采用的方式,但它的不足之處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教授推薦我們采用反駁的方法去對抗悲觀的情緒,這種方法目前看來也是比較有效的一種方式。
因此,我們要把重點放在第二種途徑上。
反駁的方法是采用合理情緒療法『ABCDE』的原理。
當我們遇到不好的事情A時,我們自然的反應是不斷地想它,這些思緒凝聚成想法B,它們會引起後果C。
我們的所作所為就是這些想法的直接後果——放棄、頹廢或者振作、再嘗試。
因此隻有轉變我們的想法B,才能讓我們變悲觀為樂觀。
轉變想法的過程所采取的手段就是反駁D,也就是與不合理的信念辯論,辯論之後激發E自身的行動去改變。
這就是利用ABCDE元素,改變悲觀的解釋風格的基本原理。
舉例來說:
A《事件的起因》:我的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批評我,班上每個人都在嘲笑我。
B《孩子的想法》:他討厭我,現在班上每個人都認為我是個笨蛋。
C《產生的後果》:我覺得非常難過,恨不得馬上離開這個班級。
D《反駁》:老師批評我,並不代表他討厭我,因為他幾乎批評所有的人,隻是因為我上課不認真聽講,老師才會生氣。
此外,因為班上同學幾乎都被他批評過,我面臨的情況其實是和大家一樣的,所以我不認為同學會認為我是笨蛋。
E《激發》:老師批評我,我還是有點難過,不過不像剛才那麼嚴重了。
合理情緒療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利用了自我的力量,讓孩子積極參與了進來。
當孩子運用自我的力量去改變思維習慣時,自然會帶來自我控制力量,這會極大地激發孩子向上的動力,從而徹底地改變悲觀的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