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育技術協會《ISTE》的中國顧問任凈萱在大會上分享
2022年12月28日至29日,『陽和方起,生生不息』為主題的GET+T2022教育科技大會在黃山順利舉辦。
在28日的全球教育與教育科技分論壇上,國際教育技術協會《ISTE》的中國顧問任凈萱發表《美國教育領先的原因——切實的教師培訓》的主題演講。
任凈萱介紹,ISTE是一個具有 40多年歷史的一個非營利的組織,其中最著名的是在美國的ISTE教育科技大會。
往年每年有超過 2 萬多名的全球教育者參會,包括老師、各國的教育官員,教育企業高管與學校的領導。
在本次分享中,她展示了美國教育與教師培訓的現狀和最新的趨勢。
以下為演講實錄,略有刪減:
首先,美國教師教育體系已從1.0不斷地迭代到3.0。
在美國,教師培訓一直是一個非常重點的項目,是作為教師學員培訓的第一生產力,也在不斷地發展。
最初級的體系1. 0 是最初的大學本位的教師教育體系,例如美國非常多的大學教育學院中設立的教師培養項目,以及一些公立和私立大學開展的學士與碩士教師資格證項目。
在體系2. 0的時候,出現了替代型的教師教育培養體系,例如教師駐校培養項目。
現在的體系3. 0則是強調第三空間體系的培養。
第三空間體系是美國目前教師教育改革的重點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第三個空間主要指的是教師培養項目與社區、家庭合作,教師培養場地在大學與社區所形成的『第三空間』中進行。
所以,從體系1.0到體系3.0的變化看出,其實對於教師教育培訓的邊界和定義也是在不斷地拓展和延伸的。
從剛開始的教育學院到後來的駐校培養,到現在的第三空間,邊界和場地變得非常的多元和廣泛。
我們再具體看一下體系3.0具體有哪一些內容上的變化。
第一點,在培養政策上更加地強調促進社會公平與均衡。
美國教培其實一直也是非常強調這種全納的教育精神,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教師隊伍中也有非常多不斷壯大的少數族裔的教師群體。
全納教育也一部分解決了教師資源流失的問題。
在課程內容方面,也是不斷地將社會公平、正義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價值融入到教培體系以及老師的一些課程內容當中。
對比體系 1.0和 2.0提出的要將教師培養成一個專業人士與實踐者,3.0 更強調把教師變為成一個社會變革者,也為教師增添了一份社會責任的色彩。
我們也看到很多的美國大學將此諸付諸實踐。
例如美國華盛頓大學和波士頓學院的教師教育項目,都將縮小不同種族學生的學業成就差距、擴大不同家庭背景學生大學入學與學習機會作為教師的重要使命與責任。
所以這個也是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政策上的變化的趨勢。
第二方面,培養主體的多元化,也吸引了多方社會力量參與,其實和我們剛剛提到第三空間是有一部分的重疊的。
培養主體多元化指的是充分釋放一些中小學、博物館等社會組織在教師培養方面的潛能,也讓學校的教師供給來源更加多元化。
同時,培養主體多元也可以幫助教師彌補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
所以,美國很多教師培訓項目包含社會實踐方面的內容,去社群裡進行實操,而不是單純進行理論考核。
此外,在培養主體多元化的背景之下,美國出現了新教育研究生院。
美國新教育研究生院不屬於任何大學,是可以獨立授予教育碩士學位的高等教育機構。
這些教育機構中有非常多成功的案例,例如高科技高中教育研究生院將辦學空間嵌套在 K12的學校之中,並且非常強調實踐、反思和運用科技的學習,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接力教育研究生院的項目非常也是非常註重師范生處理課堂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曾被全美的教師質量委員會列為卓越教培項目。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培養主體多元與社會力量的參與,也是第三空間的一個延伸。
而除了培養主體之外,在質量評估方面,美國引入了非常多的第三方專業力量。
美國國家教育質量委員會、美國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委員會、美國教師培養認證委員會、美國國家教育科學院等會定期地一些常規性系統調研,並且會給出年度調查報告與政策建議。
去年,美國教育科學院發佈了《評估教師培養項目『最佳實踐報告』》再一次強調了強公平為核心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強調我們要關注弱勢群體的文化價值,重新分配教育機會和資源等。
除了教育主體多元註入公平以及引入第三方專業力量之外,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趨勢就是互聯網和科技與教育的結合。
在今年的中美高等教育對話之中,中國和美國的教育學家都強調:『互聯網+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面臨的課題』,以及『如何讓教師運用科技,這是 3.0 時代教育的使命和目標』。
疫情的爆發加速了互聯網+教育的進程,但它也是一個相對初級的階段。
針對於這種新趨勢的融合,我們ISTE國際教育技術協會的重點是啟發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使用技術創新教與學,促進良好實踐,並解決教育中的難題。
在今年的一個內部問卷中,我們統計了一下 ISTE內部成員對什麼樣的資源有更大的需求。
數據顯示,49%的老師提出了他們對於科技培訓方面有著更大的需求,也是需要一些更好的資源。
47% 的老師表示他們需要數字媒體素養的培訓的資源。
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進一步地研究和收集了關於老師們更喜歡什麼樣形式的教師培訓。
68%表明他們更喜歡一些比較相對簡短並且是可以自主性地去控制學習節奏的課程。
排名第二位是網絡上的會議,占到了60%。
而針對這種需求,ISTE推出了ISTE U課程。
課程圍繞著科技的運用和使用,給予老師多元化的選擇。
我們有計算思維、人工智能、數字公民、遊戲化學習等和教育科技相關的課程。
這些課程能滿足老師們的自主學習的要求,老師可根據自己的節奏進行學習,並且每個章節都有一個短小的測試以幫助老師自我檢驗。
ISTE一直強調教師培訓和培育學生一樣,不是一刀切的過程,應該註重個性化學習與自主性。
今年我們也和頂思合作,做了ISTE U第一門課程本土化——遊戲化學習的課程。
針對這種互聯網背景之下的新的學習趨勢,我們提出了《ISTE標準》,針對於學生、領導者和教育工作者在互聯網背景之下應該有什麼新的標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有超過來自 42 個國家的 7000 名教育者參與ISTE標準制定完善,所以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具有普適性的標準。
在《ISTE學生標準》中,我們提出了希望學生應該具備的技能和素養,幫助他們能夠更好地融入當今數字互聯網世界,並且能夠運用技術強化他們的學習成果,成為自主學習的主人。
學生不僅僅是一個知識的接納者,他其實是一個多重身份的結合。
我們特別強調了他應該是一個被賦能的學習者、數字公民知識的構建者、有創新意識的設計者、有計算思維的人、有效的傳播者,以及一個全球合作者。
也是我們在互聯網和科技與教育融合背景之下提出的對於學生標準的一個劃分。
我們還提出了《ISTE教育工作者標準》,這 7 個教育工作者標準其實是和學生標準有一個互相對應的關系,也就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是輔助學生融入時代的一個身份。
我們提出,教育工作者應該成為學習者、分析者、促進者、設計者、領導者、公民以及合作者,這也是多重身份的融合。
ISTE為教育工作者提供資源和服務。
在全球,我們有超過2萬多名教育者的社群,也出版教育科技的書籍和期刊。
我們最近合作的新方向為ISTE Certification教師認證培訓。
今年,我們和香港的學校合作推出了一個關於計算思維的微認證項目。
其實在美國,微認證也是一個比較火的方向,符合教師培訓多元化的標準,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的需求和愛好,在不同領域做自己的需要的微認證。
相對於傳統認證,它比較節約成本,且是一個比較專項化的訓練。
關於ISTE的教育科技產品認證,我們會給符合ISTE標準的教育科技產品做官方認證,像少兒編程產品邊學邊玩是我們在中國認證的第一個教育科技的產品。
GET2022教育科技美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