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患病,拿到相應補償後傻樂:可以給娃多報幾個興趣班了。《網路文章》

文|秘籍君

你家有孩子嗎?孩子多大,有上過興趣班嗎?

如今興趣班簡直成了養娃『標配』,不管家長身處城市還是鄉鎮,孩子至少都得上些興趣班。

而且興趣班也繼早教班之後,成了孩子教育上的一項大開支。

前段時間有位醫生博主說,自己工作忙,平時當老師的媳婦既要忙工作又要忙孩子,忽然有天體檢查出有甲狀腺結節,而且已經惡性病變了。

安排完手術後,因為之前買的有bx,拿到補償的一瞬間,媳婦不是慶幸還好隻是甲狀腺癌,而是興奮地說,又可以給娃多報幾個興趣班了!令人捧腹的同時又有些心酸。

興趣班開銷大,不少家庭都隻是勉力支撐

孩子上幼兒園後,開銷大頭就由吃喝穿轉變為教育投資,其中投資大頭就是興趣班。

之前曾有爆文在網上流傳,說是北京中產的幾個月工資,跟不上孩子暑假的一個月開銷。

裡面詳細列舉了孩子在暑假期間的各種開銷:出國遊學、興趣班支出以及親子旅遊等。

雖然常人覺得誇張,但也道出了如今父母們為了孩子教育,不惜花費重金的真相。

①興趣班品種繁多

如果說出國遊學、送娃去國際夏令營屬於走高端路線,那麼對普通家庭來說,給娃報興趣班恐怕是比較接地氣的選擇了。

如今不管在城市還是鄉鎮,一個孩子在上小學階段甚至小學前,都至少有兩個以上興趣班。

拿女孩來說,為了練氣質,學舞蹈是必須的,很多女孩在幼兒園階段就開始學舞蹈了。

等到了小學,再怎麼著也得學門樂器,有的選了鋼琴,有的選了古箏。

而對男孩來說,為了培養孩子的男子漢氣質,幼兒園時期武術或者跆拳道也常常是二選一,音樂素養也得培養,於是鋼琴或者架子鼓也得安排上。

此外,不管男孩女孩,不會畫畫怎麼行,到了小學讓做手抄報該怎麼辦?於是美術興趣班也得有。

如今體育在中考中分值加大,運動班也得有,籃球最為常見。

此外英語也得學,不然跟不上國際化大趨勢怎麼行。

如今是強調交流溝通的21世紀,不少家長還給孩子報了口才班。

這麼算下來,一個孩子至少得兩個興趣班起步,擁有三四個興趣班的也不足為奇。

②興趣班開銷大,家庭吃不消

為何文章開頭的寶媽拿到補償如此興奮,實在是因為興趣班的開銷不是一般的大。

拿我所在的一線城市舉例《說是一線,其實跟北上廣還差得遠》,英語興趣班一年一萬五,籃球班一年一萬,舞蹈班五六千,畫畫音樂什麼的一年四五千,這些都是中等水平。

如果一個家庭給孩子報了三個興趣班,一年光興趣班要花出去三萬。

這還不算上樂高、機器人編程這些熱門高端課。

我一閨蜜,本來家裡條件還不錯,自己和老公工作不錯,有全款房無房貸。

老大報了不少興趣班。

結果老二出生後經濟開始緊張,夫妻倆商量了半天,隻能削減老大興趣班。

減了兩個,家裡立刻感覺寬裕不少。

想想看,這是不是從側面反映出興趣班的花錢程度呢。

為何家長如此熱衷給孩子報興趣班?

很多還不是家長的朋友可能會好奇,為什麼家長如此熱衷給孩子報興趣班,難道報了班就能保證自家娃很優秀嗎? 其實,引起興趣班熱潮,無非是以下原因:

①劇場效應

教育界裡有個現象叫『劇場效應』。

意思是大家一開始都坐在劇場裡看演出,突然前排有人站起來了,為了看到表演,後面的人也不得不站起來,這樣一來,全劇場的人就都得站著看演出。

興趣班正是教育『劇場效應』的表現。

你家孩子報了興趣班,那我家不報怎麼能行,不然不是落後了嗎?正是出於這種心理,家長們才一窩蜂地送娃去各種興趣班。

②教育『內卷』化

其實,教育界的『劇場效應』正是教育內卷化的體現。

『內卷』本來指的是一個類似倉鼠籠子式的封閉循環,類指『付出多、收獲少』的內部消耗。

畢竟高考屬於選拔機制,隻挑考生裡的固定百分比人數。

如今家長們普遍對娃『下狠手』,孩子們的整體素質和分數都提高了,但可選的人還是那麼多,就有點內部消耗的意味。

最終結果是家長們越來越忙,孩子也越來越累,取得的成效卻不大。

可不這麼又不行,因為大環境就是如此。

就像大家在劇場裡站著看戲,坐著看它不香嗎?但只要前排不願意坐下來,整個劇場就誰也不會坐下來,因為坐下來就什麼也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