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輔食的量以及方法]1.當輔食還不能作為一頓飯時,要先給孩子喂輔食,緊跟著喝奶。
這樣可以使孩子一次吃飽。
因此不會養成少量多餐的習慣。
少量多餐不僅可以影響孩子進食的興趣,還會影響消化的效果。
換一種方式說,添加輔食後,孩子的進食時間和次數都不應該有明顯改變。
所不同的是兩次喂奶前有輔食的先期食入。
2.之所以建議輔食要在喂奶前食用,是因為持續保持孩子的饑飽感覺。
兩次喂奶間給孩子添加輔食,此時孩子還未饑餓,對輔食興趣不大;進食後也未必吃飽;下次吃奶時又還未饑餓,造成對奶的興趣降低。
周而復始,孩子失去了『饑』和『飽』的感覺。
進食興趣降低,胃腸功能下降。
3.對於嬰兒營養米粉,還是建議用水沖調。
由於營養米粉來自西方,所以很多沖調建議是依據西方人的生活習慣而言。
西餐多含奶油,所以他們建議可用奶粉沖調米粉。
對於中餐的喂養習慣,還是建議用水沖調米粉,然後逐漸添加菜泥、肉泥、蛋黃等。
逐漸向正常的中餐靠近。
4.我通常建議8個月後再給嬰兒加蛋黃,一歲後添蛋清。
我推薦第一輔食是嬰兒配方米粉,因其中強化嬰兒所需營養素,包括鐵、鈣等。
對配方米粉適應後,可逐漸添加菜泥《綠色葉狀菜、根莖狀菜》、肉泥、蛋黃等。
蛋黃與肉都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交替添加即可。
沒必要每天必須添加一個蛋黃。
可可媽純手工輔食制作
5.由於母乳和配方粉都是液體食物,水份占80-90%,因此正常喂養下,無需添加水。
配方粉喂養為定量喂養,在孩子出汗等增加時,會有缺水可能;而母乳喂養為非定量喂養,出汗多等情況,可以通過多吃幾口奶解決補水問題。
添加輔食後,應該增加水入量,可以根據嬰兒排尿的顏色,適當補充水份。
6.僅蛋黃或雞蛋羹作為一次輔食,並不科學。
雞蛋中富含蛋白質,幾乎不含碳水化合物,但嬰幼兒最易從碳水化合物獲得能量。
一次飲食中僅是雞蛋,人體會將部分蛋白質轉換成能量,既浪費了蛋白質該發揮的促進生長的作用,又增加了體內代謝負擔。
若雞蛋與米粉、粥等同服,會增加蛋白質的利用率。
7.孩子每次到底應該喝多少奶或吃多少輔食?隻有孩子自己才能知道。
如果每次都能將為其準備的奶喝完或輔食吃完,同時沒有嘔吐、腹瀉等不適表現,家長就可以逐漸給孩子增加奶量或輔食量。
孩子對食物的接受狀況非常重要。
家長千萬不要以其他孩子的進食狀況作為自己孩子進食的標準。
8.觀察嬰兒是否能接受某種輔食需要至少三天。
所以給嬰兒添加輔食要一種一種添加。
這樣即可獲得嬰兒可接受的食譜。
如果幾種新食物同時添加,一旦孩子出現不耐受現象,家長很難一下子發現原因。
9.如果添加輔食期間孩子出現嘔吐、腹瀉或便秘、可疑過敏現象,家長應先停止給嬰兒喂養輔食,觀察症狀是否可以緩解,同時向醫生、有經驗父母請教,尋找原因和解決的辦法。
10.不要給1歲以內嬰兒的輔食主動添加鹽或糖。
雖然,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米粉不是咸味,但不意味著沒有鈉和氯離子,隻不過不是食鹽《氯化鈉》而已。
過早給孩子加食鹽,致使鈉攝入過多,增加今後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早期加糖增加出現齲齒的風險。
11.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不是能量物質。
現在很多家長認為少吃米粉,也不能少吃蔬菜和鈣水。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進食非常多,而且胃口也好,為何不長體重?仔細詢問得知,每次一碗飯內,米粉隻有1-2小勺,蔬菜占至少一半,另外還有雞蛋或肉。
結果進食中產生能量的成分不足,所以出現生長緩慢。
12.一歲之內的孩子還沒出磨牙,對食物形狀要求較高。
豆腐、果凍等看似非常軟的食物,但韌性較大。
若孩子吞咽不好,這些食物很可能如同膠佈一樣粘附於喉部,造成窒息。
臨床中我們遇到過因喂食豆腐、果凍造成窒息的例子。
再有,對於1歲以內的嬰兒,豆腐的營養沒有特別之處,不一定非要食用。
13.一歲以後的嬰幼兒可以開始嘗試幾乎所有沒有過敏的食物了,但要注意兩點:①添加新食物要循序漸進。
每次隻添加一種新食物。
觀察至少3天確定有無腹瀉、便秘、過敏等不耐受現象。
②食物性狀與接受度密切相關。
對於沒有過敏的嬰幼兒來說,沒有不能接受的食物,隻有不能接受的性狀。
其實寶寶輔食制作比我們想象的要簡單的多,隻是因為寶媽的時間不是特別多,要帶娃喂奶,洗衣服做飯,哄娃,照顧一家老小,總是覺得沒有那麼多時間給寶寶專門做輔食,我以前也一樣這樣想,但是做過幾次有摸清整個方法和過程後,很多食材都是可以相互更換的,而且這樣也做到了給寶寶營養所需全面,均衡搭配,健康安全。
想要寶寶吃的好,有省時間,可以選擇無添加純手工的半成品輔食,沒有任何添加劑和化學成分,做起來簡單易操作省時間,這樣寶寶也吃的開心,麻麻也放心。
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寶寶和家入哦。
了解更多輔食制作,可以關注我V:vitoria6326伊一麻麻,不定期分享簡單易學的輔食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