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輔食添加效果怎樣,關鍵不是看孩子是不是每次都能吃下它們、吃多少,而是綜合下面幾個 方面來看。
1、孩子的生長情況。
喂養的目的在於滿足孩子 生長所需,而不在於吃多吃少,看輔食添加效果如 何,自然也要關注孩子生長狀況,如果生長正常,就說明營養充足。
衡量孩子生長狀況不是看當下多重多高,而是依據生長曲線來動態地看。
2、神經系統發育情況。
添加輔食不僅僅是補充 營養,還擔負有行為訓練的任務,包括學會咀嚼、 鍛煉手眼協調、學習自理能力等等。
3、消化系統成熟情況。
孩子的消化系統是逐 步成熟的,輔食的刺激可以促進消化系統進一步成 熟,但必須盡量規避過敏發生,是否出現過敏表現《比如濕疹、蕁麻疹、腹瀉、便秘》也是判斷輔食 添加效果的一項重要內容。
4、進食習慣的引導。
添加輔食的最終目的,是 實現孩子和大家共同進餐,需要向家庭飲食習慣 靠攏,同時要引導孩子培養良好的進餐習慣,不偏不挑。
用生長曲線來評判生長情況
孩子的生長情況包括身高、體重、頭圍、前 囟、出牙等方面,其中前囟大部分孩子都在1歲半到2歲閉合,出牙早晚個體差異很大,萌出第一顆牙齒的時間在4個月到12個月不等,而對身高、體重、頭 圍的評判,則是利用生長曲線,來觀察動態的生長 軌跡。
怎樣獲得生長曲線
生長曲線的獲得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
1、從世界衛生組織《WHO》網站下載、打印兒童生長發育曲線。
2、在孩子出生後做保健的醫院領取兒保手冊,兒保手冊中附有生長曲線表。
3、參見本書附錄。
怎樣使用生長曲線
生長曲線由很多條等同線組成,以世界衛生組 織提供的生長曲線為例,從下至上,分別代表第3、 第15、第50、第85和第97百分位,其中第50百分 位代表人群的平均水平。
家長則應從孩子出生起,定期測量《一般出 生後頭6個月每月測量1次,以後每2~3個月測量1 次》孩子的身高、體重、頭圍,將不同時間得到的 測定值分別標示在對應的曲線表上,最後將它們畫 成曲線,就成了孩子的生長軌跡,生長過程即可一目了然,只要曲線軌跡在同一水平,就是正常。
生長曲線中容易誤解的問題
1、身長/身高。
躺著量稱為身長,站著量則稱身 高,孩子至少要到2歲之後才能站得很好,所以2歲 之內的測量數據叫作身長。
2、頭圍。
頭圍的增長與身高/身長和體重不一定呈正相關,也就是說孩子即便身高體重發育在較高的水平,頭圍也可能處於較低的百分位上,只要與 某一百分位軌跡相符就是正常的。
評判結果時容易犯的錯誤
1、與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每個孩子的食量、 消化能力、代謝情況都不同,喂養是否充足不是看 當下孩子的體重、身高是否和旁人一樣,而是看孩 子動態的生長趨勢,生長是非常個體化的,隻能與 自己之前的一系列數據做比較。
2、局限於一次的測量值。
生長曲線是不作為點 狀評判指標的,也就是說,要看動態的生長趨勢, 而不是看某一次的測量值,只要孩子的曲線軌跡在 某一水平,就說明生長正常。
3、總看孩子是否『達標』。
生長曲線中有7條 等位線,最中間那條代表平均水平,但家長總希望 孩子每次的測量值都高於平均水平,否則就認為孩 子『不達標』,其實並非如此,必須明白,自己孩子的生長並不一定會恰好處在平均水平,實際生活中,有一半的孩子會比平均水平低,只要孩子的生長過程與曲線中的一定百分等比線的變化相符,就是正常。
千萬不要以平均水平為基準,用高、中 高、中、中下、低這樣的結果來評判看孩子。
如果生長過快或過慢
根據生長曲線軌跡,生長過慢或過快都提示可能存在問題,應在醫生指導下予以適當調整。
若生長速度變緩,應考慮進食量不足、吸收消化不良等,看是否與進食種類和數量、進食習慣、胃腸狀況、運動發育、消耗性問題或疾病《如食物過敏》等有關。
若生長速度過快,應考慮是否蛋白質攝入多、進食量過多、活動量過少等。
早產兒生長曲線
評判早產兒的生長不能像足月兒那樣從出生始,而應當使用矯正孕周,至滿40周再與出生時生長曲線接軌,直到孩子2周歲。
早產兒比同齡足月兒體重低,若不使用矯正孕周,容易誤以為孩子生長緩慢,進而喂養過而增加日後慢性疾病的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