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愛吃輔食,其實寶媽也有責任?簡直是坑娃沒商量。《網路文章》

夏陽的女兒出生六個月了,聽老人說,這階段要給孩子添加輔食,因為母乳裡的營養不能滿足孩子的身體需要了。

於是夏陽手忙腳亂地學著給孩子制作輔食,結果忙裡偷閑做出的美食,寶寶卻不喜歡,一口都喂不進去。

夏陽給婆婆打電話,字裡行間全是自責。

婆婆聽後卻安慰兒媳婦說:孩子不吃不定是你做得不好,更多的理由是寶寶的味蕾才形成兩個月而已,不過,這時候他們還是對新事物的嘗試過程中,感覺不出你食物的味道也是很正常的。

其實,一個小寶寶進入一歲以後才能形成自己對食物的感覺和偏好。

原來如此,夏陽聽明白了,自己放再多的調料孩子吃了都沒有感覺啊,那自己折騰什麼,不如給孩子買點專用的階段性米粉,既省時省事,還能確保寶寶的身體健康。

夏陽的想法雖然消極,但不無道理,但即便是婆婆講的也是片面的理論。

小寶寶不愛吃輔食,不僅僅是和孩子口腔中味蕾的形成有關。

下面這些理由我們也要參考其中:

1、孩子抵觸沒見過的東西

或許是出於人類對自己的一種天生的自保意識吧,小寶寶在首次面對輔食時有所排斥也不是不可願意的。

家長應該給孩子一個接受的過程,通過給孩子購買孩子喜歡的小碗筷啊,專用的小飯桌等行為來提高孩子對輔食的興趣。

進而到達孩子接受輔食的目的。

2.給孩子自己吃飯的機會

好多孩子的家長其實也不會喂孩子,第一次喂輔食就大口大口地喂進嘴裡,如果孩子感覺這種感覺很暴力,他不喜歡,自然也就抵觸這種新型的吃飯方法了。

所以,如果有可能家長可以嘗試讓孩子自己學著吃。

比如從自己抱奶瓶,到自己用手抓食,再到自己用湯匙進食。

慢慢的孩子在成就感的驅使下,變得越來越愛吃媽媽做的飯了。

3.不給寶寶吃零食

記住無論孩子多大,按時進食,此外的時間不要給孩子補充多餘的食物或者營養,尤其是零食,更是不能給孩子當成家常便飯。

另外,孩子餓了就吃也不對,從給孩子進食輔食的那一刻開始,家長就要嚴格遵守孩子吃飯的時間規矩,斷然決絕孩子想吃就吃,吃飯點卻一點沒食欲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