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耳日,帶孩子讀繪本做活動一起保護聽力,終身受益。《網路文章》

01

其實上一年就做過愛耳日的繪本和其他分享活動,這次再來寫是因為看了一本書。

這本書《熊會滑雪嗎》封面上,大片的溫暖黃色,一隻小熊在畫面中央。

這是一個溫暖的故事,但是你發現小熊的不同了嗎?

對,小熊的耳朵和其他小熊不一樣。

這是什麼呢?

這是助聽器。

我一直以為在科技這麼發達的現在,應該聽障孩子很少了,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很多技術來檢測胎兒的聽力。

但是其實並不是。

我在做活動的時候就曾經遇到兩個這樣的孩子,當時我一直好奇孩子頭上帶的是什麼,另一個志願者也很好奇,於是就問孩子的姐姐,姐姐說是助聽器。

當時我們就感覺這麼問孩子很不好意思。

後來看了這本書又了解了很多故事,發現原來我們對這方面的認識真的還不夠。

其實不隻是聽障,對於健康孩子來說,各種類型的殘疾,似乎都很少接觸到。

但是,中國的殘疾人總人數約有8500萬人。

其中:視力殘疾1263萬人;聽力殘疾2054萬人;言語殘疾130萬人;肢體殘疾2472萬人;智力殘疾568萬人;精神殘疾629萬人;多重殘疾1386萬人。

這個資料來自分享的資料。

愛耳日馬上就要到了,殘奧會也要開始了,所有想給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一起了解很少被我們關注的地方。

02

小熊感知世界的方式和別人都不一樣,早上爸爸叫他起床的時候,他不是被聲音吵醒的,而是被房間裡的震動吵醒的,感覺暖氣片在晃、床在亂叫、窗戶在發抖。

爸爸喊他吃早飯,他隻能隱約聽到聲音,但卻能感覺到樓梯的扶手、墻上掛畫的晃動。

吃飯時,電視上播放著滑雪比賽,爸爸問小熊『熊會滑雪嗎?

』小熊搞不懂這個問題是什麼意思,但他沒放在心上。

沒想到,在學校裡,老師同學也反復問他『熊會滑雪嗎?

』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小熊非常困惑。

熊會滑雪嗎?

這是這本書的名字也是始終貫穿書裡面的一句話,小熊遇到的每一個人幾乎都這麼問他。

是不是很奇怪?

為什麼要問他熊會不會滑雪?

後來有一天,爸爸帶他去了聽覺矯正專家那裡,聽力圖上,小熊的聽力測試結果像一條雪道,是一直往下降的。

讀到這裡,真的是很心疼。

原來小熊經歷了那麼多別人不曾經歷的,他還想象著在上面滑雪。

這本書的文字作者雷蒙德·安特羅伯斯是英國一位知名的聾啞詩人,他小的時候家裡人並不知道他有聽覺障礙,直到後來媽媽買了聲音很大的電話,卻隻有他聽不到電話鈴聲。

家裡人這才開始帶他去進行聽力治療。

在聽力專家的幫助下,小熊終於第一次戴上了助聽器。

戴上助聽器的瞬間,他終於解開了『熊會滑雪嗎』的謎團,原來,平時其他人問的是『聽得見我嗎?

』這是一個諧音,因為英文的Can you hear me?

和Can bear ski?

聽起來很像。

小熊也第一次感受到,原來自己周遭的聲音是那麼熱鬧,那麼響亮。

可是他卻並不適應,有時候還會把助聽器藏起來,有時候也不想聽到這麼響亮的聲音,還好,從始至終,爸爸一直在身邊陪著他。

我朋友是幼兒園老師,她說隔壁班裡也有一個戴助聽器的孩子,那個孩子有時候就會故意把助聽器藏起來,然後什麼也不想聽。

其實聽障兒童真的需要我們很多很多的關愛和理解。

他們的生活和我們的一點也不一樣。

03

另外除了聽障兒童,我們所有人都要保護好自己的耳朵。

很多人對耳朵的關注還不夠,其實耳朵和眼睛一樣都是我們的五官,也是從早到晚每一天都在工作也是會生病。

因為有耳朵,我們才能聽到聲音,聽到這些美麗的語言。

首先和孩子一起了解愛耳日。

知道每年3月3日是愛耳日。

因為3和耳朵的形狀相似,所有3.3就是愛耳日。

學習小兒歌:馬路上有噪音,捂住耳朵快快跑。

北風北風呼呼吹,帶上耳罩不怕凍。

耳朵耳朵用處大,我呀一定保護它。

其次,知道哪些行為會傷害到耳朵。

比如大聲對著耳朵說話,比如經常掏耳朵,還有長時間戴耳機。

當然除了這些,對於小一點的孩子一定要告訴他們不要往耳朵裡塞東西,比如小種子、豌豆、花生、珠子等等。

有鼻涕的時候不要捏緊鼻子用力擼鼻涕。

還要洗臉、洗澡的時候防止耳朵進水,如果單隻耳朵進水,要馬上側著耳朵讓水流出來或者用棉球把水吸出來。

還有避免使用對耳朵不好的藥物,平時用藥的時候要按照說明書和醫生的處方來用藥。

我一個同事,孩子只要感冒耳朵就會有積液,後來越來越多,聽力也受到影響,就去做了手術。

還有的孩子只要感冒流鼻涕就容易得中耳炎。

我樓下的孩子就是,耳朵疼不舒服,每次都是因為感冒。

還有的孩子因為上火也會導致耳朵不舒服。

所以如果孩子耳朵不舒服一定要及時帶去醫院檢查一下。

大家給孩子講完之後,可以一起討論下怎麼愛護小耳朵或者以後怎麼幫助聽障兒童,當然也可以試一試用嘴唇說話但是不發出聲音,理解一下小熊曾經的遭遇。

帶孩子看一下和平時不同的書,了解其他一部分孩子的生活,學會尊重和理解。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理解、關愛,需要被看到和被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