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鬱率高達24.6%,請不要忽視孩子的求救信號。《網路文章》

– DEPRESSION –

青少年抑鬱

警惕青少年抑鬱症的潛在表現,及時化解痛苦,傾聽孩子的心聲。

PART.01

養育患有焦慮症的孩子,就像踏上一場未知的旅程。

不管我們自認為有多了解焦慮,面對孩子的種種抑鬱表現,仍會感到難以理解。

每次看著孩子焦慮不安,卻無從知曉是什麼原因把他們推向崩潰邊緣,很多人都暗暗希望自己能手握一個控制情緒的旋鈕,擰一下就能幫助孩子減輕焦慮。

與焦慮的孩子打交道時常會讓人惱火,尤其是當他們對父母提出額外的情感需求的時候。

記得許多年前,我在大兒子就讀的專科學校參加家長見面會,當時我們在聽一位客座心理學家講青少年成長和發育健康。

突然,200人的禮堂裡冒出一個問題。

『夫人,』那是個絕望的聲音,『我兒子正處在青春期,最近不跟我說話了,我應該怎麼辦?

』家長中一陣騷動。

幾個人轉頭去看那位提問的女士,氣氛一下緊張了起來。

隨著臺上的心理學家開始解釋青少年對私人空間的需求,氣氛才逐漸緩和下來。

這件事讓我意識到,抑鬱的孩子可能也會使父母產生情緒上的波動。

我有些同事的孩子患有抑鬱症,他們告訴我,看著孩子被困在看不見的痛苦和焦慮之中,自己也備受煎熬。

最近,有些母親跟我說,她們擔心自己正在上學的孩子太過焦慮,產生自殺的念頭。

這讓我萌生了為抑鬱症孩子的父母寫一本書的想法。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

但當我們發現孩子內心飽受煎熬、苦苦掙紮、迫切期望得到父母理解的時候,會和孩子一樣感到絕望。

漸漸地,我們意識到,應該把孩子當作普通人看待,理解他們隻是在摸索如何應對自己的痛苦,渴望與自己親近的人建立聯系,表達愛。

遺憾的是,作為父母,孩子有時會占據我們的全部注意力,我們為孩子的情感治愈和健康成長搭建了安全的庇護所,但孩子的行為卻頻頻讓我們心碎。

因此,有時我們會感到困惑,不知該如何理解孩子內心的掙紮。

PART.02

我在計劃撰寫此書時,曾有人讓我關注過一篇報道。

報道中提到一個11歲的小學生,在第一次考試不及格之後,選擇了自殺。

他沒有勇氣面對父母的失望,而是選擇從組屋17樓的臥室窗戶跳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據說,上小學的前四年,母親一直期望他每科考試至少拿70分《滿分100分》。

達不到70分,母親就會用手杖打他的手,每少一分打一下。

相反,如果表現好,母親也會獎勵他一份禮物。

不幸的是,這種做法最終釀成了悲劇。

2016年5月12日,男孩拿到了期中考試成績單,發現自己的英語、漢語、高級漢語和數學分別隻有50分、53.8分、12分和20.5分,他變得很焦慮。

他告訴母親這次考試成績『中等』,想要蒙混過關。

作為回報,母親給他買了一隻風箏作為禮物。

四天後,他拿到了科學課的卷子,隻有57.5分。

隨著學校留給家長確認成績的期限逐漸臨近,孩子也變得越來越緊張。

5月18日,這個孩子被人發現死在公寓樓下,身上多處骨折。

母親痛苦不堪,她自認對孩子沒有什麼過高的期望,不明白孩子為什麼會選擇自殺。

這個故事讓我感到不安。

我意識到,把孩子當成小大人,按照成年人的行為準則來加以約束,可能非常不妥。

這個幼小的生命要想得到父母的愛,就必須滿足某些條件,必須達到父母從自身利益出發設置的標準。

孩子的壓力被無形地放大了。

孩子無法理解,為什麼必須做出點成績,才能免於在父母那裡遭罪,又或者說,為什麼讓父母失望了,就必須感到羞愧,不被父母善待。

相反,孩子很清楚,每次受到懲罰時,他的人格尊嚴和被父母善待的權利就會被剝奪。

深思熟慮後,我決定以『無條件的愛』這一主題作為本書的出發點。

我們在努力為孩子創造茁壯成長環境的同時,需要認識到父母的愛在孩子自尊心建立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我們還需要意識到,在如今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和嚴苛的教育體系之下,孩子往往會對失敗非常敏感,也容易士氣低落。

當我開始著手寫作本書時,我結識了一位身患抑鬱症的年輕人。

她是個被領養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富裕家庭。

盡管她得到了所有的物質財富,但她覺得養父母沒有充分傾聽她的心聲,她也沒有被愛的感覺。

她願意相信,自己精神困境的根源在於被親生父母拋棄。

抑鬱症加重後,她選擇割腕來疏解。

聽了這個故事,我進一步提煉了本書的中心主題,除了愛,還要傾聽抑鬱症孩子的心聲,並且學會辨識抑鬱症。

畢竟,父母是孩子心中最有影響力的榜樣。

父母理解事物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法、應對挑戰的態度,都會影響到孩子。

如果父母能夠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就會懂得回報,成長為更具同情心、更加堅強的個體。

在當下快節奏的社會,不難理解讀者們多傾向於選擇通俗易讀的書,用最短的時間和最少的精力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因此,我將本書的篇幅控制在了合理的范圍內,但功用不僅限於指南,而是讓讀者深入了解青少年抑鬱症的根源,以及如何進行幹預,避免發生不幸。

讀者們會明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幫助孩子找到應對生活挑戰的方法,將是自我成長的重要一課。

雖然人的內心世界極為復雜,但本書將盡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

必要時,也會選摘部分受訪者的記錄。

他們都曾在青春期身患抑鬱症,如今已全然康復,也樂於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曾經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