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黃帝內經》中寫到: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後來變成了民間的一句諺語『春捂秋凍、不生雜病』。
雖然是諺語,但卻是有史可依,更是被不少人奉為養生之道。
隻不過春捂秋凍的內涵,不像字面理解得那麼簡單,尤其是想給孩子『春捂』的時候,這些要點可不能忽略。
給孩子『春捂』,要遵守『兩暖一涼』
看見『春捂』兩個字,總會錯誤理解成捂得嚴嚴實實,但其實重要的隻有三個部位。
第一暖是寶寶的肚子,低齡寶寶腸胃比較脆弱,春天的氣溫又比較低,如果腸胃受到刺激容易不舒服,所以兩暖中首先要保暖的就是寶寶的肚子。
第二暖就是寶寶的腳丫,尤其是活動量較大的寶寶,就算在家有地暖也還是要穿上薄薄的襪子,腳部保暖做得好,寶寶就不容易著涼鬧肚子。
一涼:春捂不完全是捂著,也要適當給孩子頭部『涼一涼』,因為人體熱量需要適當散發,頭部是散熱的主要部位,如果寶寶頭部捂得太厚實,容易出汗不說,散熱也變得困難了。
不過也不是不給孩子頭部保暖,隻是把較厚的過冬帽子換成薄一點的帽子,圍脖、口罩、耳包這些保暖物品可以減少。
面對季節和氣溫的變化,身體是很容易出問題的,尤其孩子免疫力沒有成年人那麼強,光是淺顯理解『春捂』是遠遠不夠的,尤其要走出誤區。
春捂秋凍的誤區
誤區一:捂不代表要穿得厚
單看字面,‘捂’字容易給人一種要多穿、穿得厚的感覺,但實際上春捂並不是要穿得多、穿得厚。
孩子的新陳代謝能力很強,產生的熱量非常高,如果隻顧著給孩子穿得厚,可能造成孩子的『過暖綜合征』,引起身體上的不適。
誤區二:『捂』就是在室內待著
剛剛進入春天,冬季的寒氣還沒完全散去,室外的溫度也比較低,不少父母為了給孩子捂得更好,幹脆就讓寶寶待在室內,等天氣暖和了再出去。
這是對『春捂』很大的誤解,春捂是指在衣服和保暖上捂著點,而不是讓孩子待在室內,沒有運動提高免疫力,即便在屋裡窩著也容易被流感『盯上』。
誤區三:春捂要持續整個春天
記得我小時候媽媽就要求我『春捂』,結果氣溫都老高,還是不讓我脫下棉襖,捂得那叫一個難受。
很多父母也認為春捂是要持續整個春天,實際上只要氣溫持續穩定在15℃,就可以適當減少衣物了。
春天想帶寶寶出去,怎麼穿衣服才合適?
剛剛進入春天,寒潮還沒有完全退去,這時最好還是穿冬季的棉衣,做好保暖的措施,而且在室外停留15~20分鐘就可以了。
當氣溫連續幾天內在15℃左右的時候,意味著寒潮已經退去了,可以給寶寶減掉冬天的棉衣,但早晚還是會有點涼,記得多帶件衣服。
氣溫超過15℃且持續上升的時候,就可以慢慢讓寶寶適應,直到穿薄一點的衣服了。
小孩子不像大人能準確表達出自己的冷暖,所以給孩子穿衣服可以試試『洋蔥穿法』+上薄下厚,就是給孩子一層一層穿衣服,從裡到外遵循由薄到厚的原則。
可以根據早中晚不同的溫度變化,適當給孩子脫掉或穿上保暖衣物。
如果孩子在室外出汗了,千萬不要直接脫掉外衣,一定要把汗擦幹,讓寶寶適應一會再脫掉厚衣服。
二三月份是流感高發季,想要孩子少遭罪,做好春捂、適當運動,在飲食上也要保證營養均衡,就能迎來一個美好的春天~
【今日互動】
你相信『春捂秋凍』的諺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