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懂得『陪伴』的父母!。《網路文章》

有人說養育是一場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卻是自己。

深以為然。

陪伴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幸福

我有一個朋友,年輕的時候十指不沾洋蔥水,發誓一輩子都要做個精致女孩。

多年以後,有一次我去她家拜訪,卻發現:那個曾經的精致的女孩早已褪去了當年的風采。

她的身影忙碌在灶臺間,麻利地摘菜、洗菜、炒菜,沒多少工夫,端出一盆盆令人羨慕的美食。

而吃完飯後,她又忙不迭收拾家務,一刻不停歇。

我笑著調侃她:多年不見,怎麼一下子成為了賢妻良母?

她哈哈一笑:做媽的,總要為孩子著想,哪有不研究廚藝,不下廚的道理?

是啊,自從有了孩子,仿佛一夜長大。

為了照顧孩子,為了成為孩子的榜樣,從不早起的,從此作別懶覺,隻為孩子準備一份營養早餐;放不下手機的,也會為了陪孩子寫作業,拿起書一頁一頁翻……

所有的改變,隻為了陪孩子成長;成就更好的孩子,也成為更好的自己。

孩子的成長不可逆,陪伴孩子一起成長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幸福。

陪伴≠陪著

這是一個充滿焦慮的時代,現實的壓力壓在每位父母肩上,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無數父母奔波在事業的路上。

孩子,對不起!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又陪不了你!

很多父母陷在現實中進退兩難,一說起孩子的教育問題,常常把原因歸咎於:沒有時間陪伴。

誠然,現實有這樣那樣的無奈,沒有辦法讓父母們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但真正的陪伴不是陪著。

上海世外校長張悅穎曾經在一檔談話節目中講起過一個感人故事,來自學生家長。

這是一個臺灣爸爸,自從女兒讀小學一年級開始,他就用傳遞愛心便條的方式與女兒進行日常溝通。

無論開心難過,還是父母與孩子意見不合適,爸爸都會把心裡話寫在便條上,然後塞進女兒的枕頭下。

『今天我們要檢查學習成果了,你準備好了嗎?

『謝謝我最寶貝的女兒,給了爸爸一個很好的父親節』

……

父女倆互傳紙條的故事直到孩子讀四年級才被周圍人知曉,那個時候,他們已經積累下1200多張愛心便條,並且沒有一天是間斷地。

有鼓勵,有訴說,在便條傳情中,孩子慢慢長大,親子感情無比融合。

因為,每時每刻,孩子都能感覺到父母是愛她的,是關心她的。

如今這個孩子已經上了初中,她內心的善良也被爸爸激發出來了,也學著用溫暖的方式回應爸爸。

我們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很多父母懂得這個道理,也竭盡所能擠出自己的時間陪伴孩子。

但你會發現,更多的時候,家長雖然身陪著孩子,心卻不在孩子身上:做著自己的事兒,刷手機打遊戲或處理日常事服務務務。

看似把時間給了孩子,卻其實隻是無效的陪伴。

事實上,孩子要的是高質量的陪伴。

哪怕時間不多,但和他在一起的時候,父母的眼裡心裡都能裝著孩子,讓他感受到家庭成員關系之間的溫暖親密,他才會感覺到幸福和安全,才能夠為孩子的身心發展奠定基礎,助推他成長。

什麼樣的陪伴,才最長情?

現實生活中,也有父母會訴苦:我倒是想陪陪孩子,可人家不稀罕吶!三句話說不到一塊兒就要吵,還不如不見呢!

是啊,多少親子關系陷在溝通僵局中:孩子無法理解父母,父母無法理解孩子彼,親子矛盾不斷沖突爆發。

那麼,什麼樣的陪伴才最長情?

什麼樣的陪伴,才能讓孩子感受得到父母的溫暖,從而改善親子關系呢?

1.改變身份:父母是領路人,孩子是探索者

『你不可以這樣,你不可以那樣!』

父母常常以居高臨下的姿勢說教孩子,卻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意志。

當他們的自我意識不斷覺醒,發現自己的一舉一動不斷受控,嚴格的監管下隻會激發起他們的叛逆心理。

與父母對著幹,也就成為司空見慣的行為。

父母首先需要改變看孩子的角度,把自己當作領路人,把孩子視為探索者。

引領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他們才樂意改變自己。

就像傳紙條中的這位父親,雖然他沒有明著說:孩子,你不可以這樣,你不可以那樣。

但他卻用更溫暖的方式帶孩子探索答案。

就像便條上寫的:今天我們要檢查學習成果了,你準備好了嗎?

父母雖然講的還是一個道理,提醒孩子要抓緊學習,但當父母把選擇權留給孩子,這樣的方式孩子不反感,反而能夠激發起孩子的主動性,並且避免了親子矛盾。

2.改變目的:學習是主旋律,但不是唯一

如果細數家長與孩子談論的話題,三句話裡肯定離不開一句,那就是孩子的『學習』。

你作業做完了嗎?

課文背熟了嗎?

考試考得怎麼樣,還不去復習!

父母的『關心』,在孩子心中感受到的卻滿滿都是壓力。

學習的確是孩子的重任,是主旋律,但不是生活唯一。

其實,當父母陪著孩子的時候,可以多方面找找話題,和孩子聊聊身邊發生的那些新鮮的事兒。

當父母打開孩子的話題,孩子共鳴了,才更容易接受父母,以及接受父母對他的建議。

3.改變方向:父母要成為孩子眼裡的光

希望孩子變得優秀,鞭策孩子努力上進,或者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希望。

無論是糾正孩子的壞習慣,還是鞭策孩子好好學習,父母不要追著孩子督促他們前行,而要做好孩子的榜樣,成為孩子眼裡的光,才能夠讓孩子主動追隨。

陪伴不是陪讀,陪伴是需要跟孩子一起長大。

隻有這樣,才能夠在陪伴中找到孩子身上問題,然後帶上積極的眼鏡,引導孩子去改變。

常常聽到家長在追問:到底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想起韓劇《請回答1988》裡的一句臺詞:

『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所以請女兒稍微體諒一下吧』

這個世界上,不是誰都是與生俱來就會當父母。

孩子就像一面鏡子,給予父母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正視自己,與孩子共同成長,成就更好的自己,成為更好的父母,那便是最好的養育。

我是諾媽,專註親子成長研究,聊育兒幹貨,寫育兒錦囊,關注我,一起成長精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