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之後,為何越來越多孩子,看似快樂實則悲觀呢?《網路文章》

跟上初三的小侄子視頻,家長裡短地聊了許久,越聊越覺著這孩子著實有些『喪』。

問他有沒有信心考上重點高中?

他答:『考上和考不上差距不大,反正淘汰率在那呢,總有人會考不上,這個人為什麼不能是我?

』我竟無言以對……

問他復習的咋樣了?

他答:都『雙減了』,我們現在學習全憑自覺,反正初中那點東西多看幾遍就會了。

這……就這……?

多看幾遍就會了?

搞得像我不知道他的成績似的……

反正你只要一跟他講道理,他總能有一百個理由告訴你:『奮鬥啥?

躺平也挺好的!』

我有時候都在想:是不是現在考試不公佈成績、考完不排名,導致孩子經歷的競爭太少了,這才一遇到競爭他就習慣性躺平?

觀察了一下發現小侄子不是個例,身邊差不多大的孩子好像還都挺『喪』的。

他們普遍的特點是,一段時間會『詐屍式』努力一下,稍微遇到點困難就立馬就地躺平,嘴裡還嚷嚷著:『何必執著於那個虛無的結果!』

有時候真怕:一不小心這幫孩子都四大皆空了。

為啥孩子越減壓反而越悲觀呢?

最近在看《教出樂觀的孩子》,發現作者馬丁·塞利格曼提到的兩個概念,恰好能解釋這個現象。

馬丁·塞利格曼將人對現狀的感受分成了:『感覺滿意』和『表現滿意』兩種狀態。

它們的差距在於:

『感覺滿意』是指自己的價值、欲望、以及權利獲得肯定後的一種感受狀態。

高興、滿足、自豪等都是這種狀態。

『表現滿意』則是對自己擁有某種『能力』的肯定。

這麼解釋有點抽象,我們舉個例子區分一下。

比如,以孩子考試失利為前提。

追求『感覺滿意』的家長會說:『你很聰明,隻是馬虎了』。

孩子聽了不僅高興,還覺著自己挺聰明的,就是有些馬虎而已。

而追求『表現滿意』的家長則是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他們不會盲目安慰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尋找失敗的原因。

到底是哪裡丟分了,要考察的知識點是什麼?

從而幫助孩子鞏固知識,找到提高成績的方法。

能力提升了,下次考試孩子必然會取得好成績,孩子也會高興。

總的來說,『感覺滿意』看似是在鼓勵孩子,實則是在剝奪孩子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的機會,時間一長就會慢慢變得力不從心。

反觀『表現滿意』則是以實際行動為孩子賦能,通過提升能力讓孩子更加自信,更加樂觀,這種樂觀會隨著時間而沉淀,孩子也會越來越有鬥志。

如果一味強調讓孩子『感覺滿意』而忽略了『表現滿意』,就會看似快樂,實則喪失競爭力。

這就能回答『為何減負、不排名,反而讓孩子變得悲觀』的原因了。

不排名、不告訴成績看似是在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實則隻是讓孩子『感覺滿意』,但對真正能提升能力的『表現滿意』卻沒有幫助。

那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遇事不慌、積極樂觀呢?

首先,教會孩子『樂觀ABC”法則

認知心理學有個『ABC法則』:

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比如沒考好。

B《beliefs》是對此事的看法與解釋。

C《consequences》代表沒考好後的感受與行為。

心理學認為:一件不好的是發生了,不會直接影響人的行為,想法B才是造成感受和行為的關鍵。

還以孩子沒考好這件事為例,如果看法B是:我很聰明,不過是馬虎了。

那麼下次考試孩子頂多會讀題仔細點,驗算仔細點,但不會去查到底哪個知識點沒掌握。

而相反如果看法B是:成績差說明我還有一些知識點沒掌握,需要鞏固一下,那孩子必然會先去看丟分的知識點。

兩種不同的看法,帶來完全不同的兩種結果,擁有的則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生觀。

所以,想要孩子樂觀,就先教會孩子ABC法則,告訴他們三個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

其次,教會孩子『成長型思維』

有些孩子一遇到挫折就往後退。

成績不好,就認為自己已經盡力了,但還是學不好,可能我真的就不適合學習。

但有些孩子卻恰好相反,他們堅信:挫折隻是暫時的,它之所以被稱為挫折,隻是由於還沒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

前者我們稱為『固定思維』,後者則被稱為『成長型思維』。

不同的思維方式也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行動,固定思維的孩子很容易否定自己,而成長思維的孩子則更註重過程,看重能力的提升。

生活中,成長型思維要從小培養。

比如,平時多誇孩子努力的具體事件,而不僅僅說你真聰明。

你可以說,你這次考前一周就開始復習,每天多了1個小時的復習時間,怪不得考這麼好。

這不僅會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注,還能知道下次具體要往哪努力。

最後,教孩子學會反駁

教會孩子反駁,不是將孩子培養成一個『杠精』。

而是教孩子如何正確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指責,如果不表達立場,隻會讓孩子越來越悲觀。

比如:孩子和最好的朋友吵了一架,朋友指責他是自私鬼,孩子心情低落。

我們該怎麼幫他反駁呢?

試試這樣說:你倆一定沒這樣吵過架吧?

我知道吵架的滋味不好受,但我想你現在已經沒那麼生氣了吧?

你氣的點是說你自私!但我並不認為你自私,但你猜他為啥說你自私呢?

有沒有可能,你倆都在氣頭上,他氣急敗壞才沖口而出的?

這件事,最壞的結果無非是從此一刀兩斷,但多年的友情你們舍得嗎?

最好的結果呢,是他來給你道歉。

不過這兩種情況可能性都比較小,你們都在生氣,誰都不想先服軟,要不就趁機冷靜一段時間,過些時候再主動找他談談?

這樣說孩子就會更容易接受,總的來說反駁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搜集證據:當初先悲觀想法時,問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

作出選擇:完成上一步後,再問問自己,這件事別人怎麼看?

還能有其他辦法嗎?

化解災難:想想最好和最壞的情況,分析一下各自的走勢。

投入精力:將精力投入最可能變好的情況。

所以,你看培養你要給積極樂觀的孩子還是有很多小技巧的,希望今天這篇文章對你能有所幫助,歡迎關注+收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