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磨蹭怎麼辦?四個心理學法則,幫你教出不磨蹭的孩子。《網路文章》

有一個說法,父母養育孩子,就好像是陪一隻蝸牛散步。

你吼它,責備它,可蝸牛都盡力了,它隻能爬那麼慢;你拉扯它,它就會受傷。

在這個故事裡,孩子就是那隻蝸牛。

我們必須承認,孩子有TA自己的成長規律。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尊重這個規律。

但孩子們的磨蹭,很多的時候,並不完全是成長規律的必然。

而是,一些心理原因在作祟!

許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崩潰的時刻。

每天起床,三催四請,幾乎遲到,不吼上幾嗓子,孩子就是起不來;外出之前,孩子以0.5倍速收拾東西、穿衣服、穿鞋子……這種情況下,你還能擁有『孩子,你慢慢來』的詩意心境嗎?

注意了!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正在被內心的『小惡魔』拖垮了效率。

他們正需要家長們的教育和引導。

一、『超限效應』——小心孩子的逆反心理

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動作慢,拖延慢,光靠催促什麼都改變不了,甚至催促越慢。

心理學上有一個『超限效應』,大意就是,人如果受到外界的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很容易產生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

有的家長在孩子磨蹭的時候,最喜歡催促,結果越催越慢,就是這個原理導致得了。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才好呢?

放下催促嘮叨,讓孩子做主。

比方說,說好了早上一起去動物園玩,但孩子卻一會兒看電視,一會兒玩玩具,就是遲遲不肯去換衣服。

你可以提醒一下TA說,動物園的營業時間到幾點結束,如果我們晚於幾點出門就來不及看完所有TA想看的動物了。

接下來就忍住,閉嘴,不去催TA。

這時候,很想去玩的孩子,一般會很快停下手上的事情,去為出門做準備。

大點兒的孩子,也許會看下時間,但只要TA想去動物園,他就會在約定時間之前完成出門的準備工作。

二、利用『定位速效法』將目標精細化

有的孩子上了小學以後,每天的作業都有好幾件。

語文、數學、英語、體育……啥都要打卡,啥都要過一遍。

作業清單一打開,全是各科各類細碎的安排。

這對於邏輯性稍弱一點的孩子來說,確實是不小的挑戰。

作業那麼多,要求那麼細碎,究竟要從哪裡入手呢?

要不就幹脆先拖一拖吧。

不說孩子了,我們大人在面對細碎、繁雜的工作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心理。

心理學上有一個現象叫『定位速效法』。

說的是,越是目的明確,過程清楚的任務,我們完成的效率就越高的一種現象。

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

將學生分為3組,讓他們分別前往10公裡外的村子。

第一組的學生,由於不知道村子在哪裡,跟著向導走不到兩三公裡,就開始叫苦;第二組的學生,事先知道目的地在10公裡外,但路上沒有任何標志,走了一段路也開始情緒低落;第三組學生,他們不僅知道目的地在哪裡,還能看到路牌,心中有數,所以大部分人都能夠順利地完成任務。

這個原理告訴我們,目標清晰且明確非常重要。

所以,當孩子面對復雜而繁瑣的任務時,適當地幫助TA梳理一下任務,將大任務拆解成幾個清晰的小目標,並估算它要花費的時間,會對孩子擺脫拖延很有幫助。

比方說,我們剛才舉的寫作業的例子。

我們把各個學科的任務分別拆解出來,先用半個小時完成語文作業,再用半個小時完成數學作業,然後是英語……這樣孩子就能夠感覺到目標清晰、明確,從而減少拖延。

三、拒絕完美主義,減少心理負擔

有時候,孩子拖延很有可能是因為TA覺得任務很難,或者害怕達不到預期,心理負擔過重。

心理學研究表明,拖延症與完美主義人格有關。

對結果要求過高就像是將這塊木板架到兩座高樓之間,我們會害怕掉下去,即害怕失敗或害怕成功,於是我們甚至不敢向前邁上一步。

孩子喜歡磨蹭,極有可能跟要做的事情難度有關。

那麼,這個時候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想要快速做完事情,提高效率,重點在於減輕孩子的心理負擔,讓他們擁有一個輕松舒適的狀態。

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值得家長們嘗試一下:

當孩子在好幾門功課前磨蹭時,你可以先挑一個TA最擅長的功課讓孩子做。

當TA完成好了以後,適當地對孩子進行鼓勵。

孩子的自信心起來了,學習的動力也就有了。

四、把責任還給孩子,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孩子上學都快要遲到了,你在一旁急的不行,孩子卻慢慢悠悠的,好像沒事兒人似的。

遇到這種情況的家長不少。

很多的時候,是家長太著急了,把孩子的責任攬在身上,孩子反而失去了承擔事情的主動性。

這種情況下,你可以和孩子溝通,講清楚遲到的後果。

如果孩子還是執意拖沓,那就讓TA自己承擔一次後果。

當孩子真正面對遲到後學校的紀律懲罰之後,TA才會真正意識到按時上學是自己的事。

才會吸取教訓,記住自己的責任。

當孩子親身體驗磨蹭的後果,為此付出代價,總結經驗。

才能不斷認識到自己的責任,調整自己的節奏,掌握正確的做法,不斷自覺快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