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有那麼多媽媽討厭自己的孩子!研究證實這是正常的。《網路文章》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你討厭過自己的孩子嗎?

知乎上曾有這樣一個討論:『我是媽媽,我非常討厭自己的孩子』

發帖的媽媽表示:別的媽媽有好吃的、好玩的,第一時間想的就是自己的娃,朋友圈裡都是娃的照片,開口閉口都是自己的娃怎樣怎樣,時不時還流露出自己多麼幸福的表情,而她從來沒有過這種狀態。

她不敢和別人傾訴,擔心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心理疾病,隻能在社交媒體上對陌生人傾訴。

出乎意料,不少媽媽都留言說自己有過這樣的想法。

有人集合這些評論搬到微博上,點贊量竟達到了33萬!

有的媽媽為此非常自責:我討厭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不正常?

媽媽們盡可放寬心,最近就有研究指出:有傷害嬰兒的想法是產後經歷中正常的一部分

有傷害嬰兒的想法

是產後經歷中正常的一部分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這項研究表示,許多新手媽媽都會有一些傷害嬰幼兒的想法。

研究人員指出,盡管這是一種不愉快和可能令人痛苦的經歷,但也是一種正常的產後經歷

研究人員也指出,即使有這些想法,也不會增加她們實際傷害新生兒的可能性

所以有討厭孩子想法的媽媽不必背負太大的心理壓力,很多人是因為不適應身份的轉變,心理的落差,以及育兒的勞累下暫時的想法,當接受現實,家人也能給予支持的時候,能快速擺脫這種心態。

但如果還是有傷害孩子的想法,則需要及時尋求醫學幹預,因為此時的你,可能是病了。

討厭孩子,

你可能是病了

上述研究發現,媽媽產生傷害嬰兒的想法,可能與產後強迫症有關。

產後強迫症是一種與焦慮相關的疾病,其特征是反復出現不想要的、侵入性的和令人痛苦的想法,通常在產後數天至數周內發病。

根據一項研究表明,近9%的新手媽媽有『產後強迫症』,患者常會產生傷害孩子的想法,比如突然產生把寶寶扔在地上、將寶寶放進裝滿水的澡盆中的想法。

即使大多數媽媽都沒有真正實施,也讓媽媽們飽受折磨和痛苦,並且對自我產生厭惡,需要及時尋求治療。

除了產後強迫症,還有其他疾病也會讓媽媽討厭孩子:

▌ 產後抑鬱症

產後抑鬱症的症狀包括緊張、疑慮、內疚和恐懼等,症狀比較嚴重的還會有絕望、離家出走、傷害孩子或自殺等極端想法或行為。

2019年日本播出過一部引起廣泛討論的電視劇——《坡道上的家》,一位新手媽媽因為不堪孩子的哭鬧,在恍惚中溺死了自己8個月大的女兒。

電視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當產後媽媽發現自己對許多事物都喪失了興趣時,可能就是罹患輕度抑鬱症的前兆,需要及時進行幹預。

產後創傷應激障礙《PTSD》

產後PSTD通常發生在難產經歷的媽媽身上。

目前學術界尚未對分娩創傷的概念形成共識,有學者認為分娩創傷是指女性在分娩期間經歷的事件對自己和其他人產生傷害,包括生理創傷和心理創傷,是一種巨大的心理痛苦體驗。

研究表明初產婦分娩恐懼發生率為80%,分娩創傷的心理痛苦體驗發生率為9%~44%,且有3%~4%的產婦可能會發展成產後PTSD,表現為易怒、煩躁、注意力難以集中、健忘、失神、消沉、抑鬱或沮喪等症狀。

幸運的是,如果媽媽們能夠得到家人的支持,及時幹預,上述疾病可以治愈且預後良好。

其實一些母親多多少少對孩子的感情都很復雜,不是純粹的恨也並非純粹的愛,為他驕傲又對他嫉妒,恨他奪走了自己的人生和精力,恨他還有青春年華可以揮霍。

或許是一個瞬間,或許是一段時間,隻是很少有人願意承認,甚至勇敢地說出這份心聲。

筆者覺得,人的感情是復雜的,舐犢之情可以是天生的,也可以後天慢慢加深,正如一位網友所說:

『對孩子的感情並不是一下子就熱烈的,他三個多月的時候我都對他喜歡不起來,甚至有點抵觸。

但隨著跟他相處的時間越來越長,我的愛也變得濃烈起來,我太愛他了,他可愛乖巧漂亮美好,像一個天使一樣,我一分鐘見不到他,就開始想他 』

參考文獻:

[1]Nichole Fairbrother et al,Postpartum Thoughts of Infant-Related Harm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2022). DOI: 10.4088/JCP.21m14006

[2]Friedman SH,et al. Postpartum psychosis: Protecting mother and infant. Current Psychiatry. 2019 April;18(4):12-21

[3]鄭崢,劉慧姝. 嚴重產後出血對孕產婦的心理影響[J]. 中華產科急救電子雜志,2014,3(4):4.

[4]代玲,曾鐵英,袁夢梅,等. 女性分娩創傷的研究進展[J]. 中華護理雜志,2019,054(002):311-315.

[5]計金睿. 淺析臨產心理剖析對圍產期焦慮的影響[J]. 當代臨床醫刊,2019.

本文來源:醫學界婦產科頻道

本文作者:林遠

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