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辯手傅首爾在最近一檔節目《春日遲遲再出發》裡提到,自己的兒子劉多樂生日時邀請了很多人來幫著慶祝,結果兒子並不開心,稱”不喜歡被過度關注”。
之後,兒子發朋友圈感謝陪伴在身邊的人,唯獨沒有提到傅首爾和老劉,還屏蔽了父母。
這一行為讓傅首爾震撼的同時,也覺得是自信心的摧毀,沒想到這種親子問題也會出現在自己身上。
關於子女屏蔽父母朋友圈現象,騰訊之前曾經做過調查並發佈過《朋友圈年度親情白皮書》:
有52%的子女對父母屏蔽了自己的朋友圈,而主要原因是不希望父母瞎擔心、自己的行為父母無法理解、擔心父母的反對等等。
很多家長開始焦慮,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們慢慢的都長大了,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不再是過去那個事事與父母傾訴、征求父母意見的小寶寶。
孩子變得有主見,想要有自己的空間,有自己想做的事情,雖和父母居住在一起,但是卻漸漸變得陌生起來,讓很多父母感到心酸。
但其實,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
每一個孩子在青春期,都有自己的小秘密。
家長,要正確對待這一現象。
家長越靠近,孩子越逃離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針對人際交往關系和個體空間需求的不同,劃分了四種不同的社交距離,分別是:公共距離、社交距離、個人距離、親密距離。
舉個例子,愛德華·霍爾博士對親密距離定義為15-44厘米,當一個陌生人和我們的距離在15-44厘米這個區間內時,就會引起我們的不適,我們也會在下意識中和別人保持一定距離,尋求心理上的舒適感。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自己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因此,他們需要一個相對獨立的生理和心理空間。
當家長一味的想要超過,孩子心理上的安全距離時。
孩子很容易感到不適應,心中也會有著一道與家長保持距離的防護線,來尋求自己心理上的舒適感。
所以,大人跟孩子之間要保持安全距離。
如果,大人強迫性的靠近,那麼隻會適得其反。
尤其,當孩子處於青春期時這份距離會更加明顯。
這個時候,家長要學會與孩子溝通,而不是逼迫。
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上的分化和獨立,心理上的分化和獨立也隨之開始了。
而心理上的獨立和分化,是擁有獨立人格的前提。
是孩子擁有獨立人格的一個表征。
愛孩子的同時,也要給孩子空間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隱私,孩子也不例外。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生活領域、知識、情感都逐漸豐富起來,自我意識、自尊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原先無所顧忌敞開的心扉也會隨之漸漸關閉起來。
但是,很多父母卻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孩子正在長大,忽略了孩子也會有自己的秘密,總認為自己是孩子的父母,可以自由地進入孩子的世界,可以隨意闖入孩子的『隱私地帶』。
他們甚至對孩子進行粗暴的幹涉,如私拆孩子的信件,監聽電話,偷看日記等。
有時候,父母過於『無微不至』的愛,會讓孩子感到窒息。
湖南衛視播出的一檔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有一期節目邀請到朱雨辰。
節目中朱雨辰的母親,十年如一日為兒子煲梨湯,做家務,將整個人生都奉獻給了兒子,讓朱雨辰感到窒息,30幾歲的大男人,竟然蜷縮在狗窩中失聲痛哭,讓人感慨萬分。
朱雨辰的母親說,她沒有自我,沒有自己的生活,她是用整個生命對待自己的兒子。
她說,如果她心情能好,那她能活一百歲。
而她的心情來源於她的孩子。
父母愛孩子的同時,要尊重孩子有自己的空間和隱私。
之前,看過這樣一個事件:
一個女孩,曾在日記中寫下自己對異性同學傾慕的話,其實這隻是青春期發育的正常反應,並非什麼大逆不道的事情。
可是她的母親偷看以後,不僅不認為自己偷看女兒日記記不對,反而激烈地責罵女兒,並且把這件事情反饋給老師。
最後,導致女孩一氣之下服用安眠藥自殺,讓人心痛。
很多父母或許會覺得,孩子長大了不願意跟自己分享自己的小秘密,是自己教育上的缺失。
並非如此。
孩子進入青春期,叛逆期難免會有自己的小秘密。
這個過程中,父母應爭取孩子的信任,使孩子主動、自願地披露心中隱私。
在未經孩子允許的情況下,私自翻看孩子的日記和信件等,這樣很容易惹惱孩子,會使孩子對你失去信任。
成長中,孩子需要有自己的生活,需要屬於自己的空間,作為父母沒有辦法參與孩子人生的每一個過程,每一段時光。
能做的就是,尊重和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
不要怪孩子屏蔽你的朋友圈,要學會給孩子足夠的空間。
多與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給孩子足夠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