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自殺,50萬人瘋狂點贊:別讓孩子成為下一個她。《網路文章》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開始今天的話題前,想問大家一個問題:

如果孩子因為成績不好就想自殺,你會怎麼評價Ta ?

不懂事、不理智?

還是敏感、脆弱,經不起挫折?

前段時間考研成績公佈,因為結果不理想,一名考生跳河尋死。

這個新聞很『應景』地上了熱搜,評論區幾萬考生傾吐過去一年積攢下的壓力。

太難了!

這幾年考研競爭越來越激烈,尤其去年,報名人數暴漲近百萬,過去5年間直接翻倍……

某些熱門院校、熱門專業,上千人競爭個位數名額早已不是秘密。

在這樣的背景下,00後甚至10後越來越能共情這種絕望。

考研隻是當下「內卷」的一方面體現。

成長在這個時代的孩子,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將面臨巨大競爭。

至少未來幾年,這種勢頭不會減弱。

所以沒法苛責那些因學業不順想到輕生的孩子,隻能說:

他們來不及像我們這代人,在進入社會後慢慢健全世界觀,不等走出校園就嘗到成人世界的殘酷規則。

正如一位教育學家所感慨:

中國家長非常需要「積極心理學」,孩子們太缺乏「樂觀教育」。

01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更需要「樂觀」?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

『18至34歲青年是最焦慮成人群體』

『2020年,中國青少年抑鬱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鬱為7.4%』

為什麼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孩子的心理狀況卻越來越糟糕?

剛工作那會兒看到一些青少年負面新聞,我也會有種優越感:

一代不如一代,現在的孩子真是經不起摔打。

有了孩子以後,我開始理解:

我們這代人的童年才是真的幸運、幸福。

十多年前,家長們聚在一塊討論的是,誰家孩子考上大學就已經了不起。

而現在,大學生不受人待見,本科要讀雙一流畢業找工作才穩妥,上不了重本的則要靠考研逆襲……

就連幼兒園的孩子,都個個『身懷絕技』。

說到底,從前優秀的人少,機會也少。

當一個班裡隻有一個人能上大學,我們不會焦慮,孩子也過得輕松。

而現在,外面的孩子優秀得千姿百態,自家孩子不跟著優秀,日後能接觸到的優質資源也就越少。

孩子們看似個個養尊處優,實則從小被寄予厚望:升學、就業、婚育……

更無奈的是:

身處這樣的環境,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被要求『面子上過得去』

所以有個好的心態可能比擁有高智商更重要,因為我們的孩子要更能抗壓。

這就是我們急需的「樂觀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喜歡把「樂觀」當作性格的一種。

實際上,後天的影響被我們忽略。

看過一個叫做「豆子練習」的小故事:

媽媽交給孩子5粒豌豆,放在左邊的口袋裡。

當孩子發現一件值得開心、感恩的事情時,要拿出一粒豌豆放到右邊的口袋裡。

果然,孩子慢慢地養成了一個好習慣:

主動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有的人能快速從悲觀情緒中解脫出來,有的人則一直在死胡同的兜圈……

這種能力需要在大人的引導中逐步建立,尤其孩子8歲之前。

02

你都如何為孩子解讀生活?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講:

你對身邊事物的「解釋風格」,也就是你怎麼看待這件事情,決定了你是一個樂觀的人,還是一個悲觀的人。

具體到孩子,他的觀點是:

孩子的解釋風格在8歲之前形成,一旦形成,想要改變會極其困難。

也就是,8年時間,大人解讀生活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一生。

想起朋友兒子幹過的一件讓人捧腹的事:

大概2年前,朋友剛搬新家,小區裡的小夥伴還沒熟絡。

第一次出門,小家夥帶著玩具主動找小夥伴聯絡感情,結果被拒絕,小區帶頭那個男孩還讓他滾去一邊玩。

小家夥沒哭沒鬧,愣了半天回了一句:滾就滾。

然後他就真的趴在地上打了個滾,把一旁的家長逗笑了。

大人們也都主動過來跟朋友交流,怎麼這個男孩這麼特別?

要說特別,其實是我這位朋友。

她本就是一個樂觀的人,遇到煩惱總有辦法化解。

上學那會兒她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解決不了的問題那就不是問題,煩心一次就夠了。

她和她的兒子,讓我對馬丁·塞利格曼這套理論深信不疑,並在當媽以後堅持貫徹。

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解讀這個世界的依據。

走向社會以後,接觸的人越來越多,總結起來:

那些活得快樂的人未必就是大富大貴,或者每天都有好事發生。

快樂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能力。

相反,那些自覺不快樂的人未必生活處處不如意,也可能是不夠樂觀。

比如我的原生家庭,我媽就是一個非常容易悲觀的傳統女性,她常常把生活的不順歸咎於命運。

記得小學時候爸爸辭職做生意賠錢,媽媽的說法就一直是『認命』、『根本不是做買賣的料』、『總是那麼倒黴、不順』……

類似這樣的事還有很多,這些說法共同之處在於:

給人設限,讓人絕望。

當然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我並非在抱怨,隻是說這種來自父母的影響真的深遠且隱蔽。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是做事猶猶豫豫、畏首畏尾,發自內心地認為自己很難做成一件事。

現在很多家長喜歡說,我的孩子不要求有多大成就,Ta開心快樂就行。

我倒覺得,努力上進和保持樂觀應當共存。

這樣的狀態才正向、健康。

03

最好的「樂觀教育」,

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樂觀教育」,聽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因為這其中蘊藏著我們的思維模式和人生態度。

說回那個自殺的女孩,忍不住想問一句:

難道考研失敗,就沒有其他選擇了嗎?

顯然不是,她隻是暫時失去了一種選擇。

按正常邏輯去解讀,不至於尋死。

但是,背後還有其他情緒在拉扯著:

比如沒法跟父母交代,擔心親戚朋友的關心,害怕和同齡人比較……

再往深了想,一個20歲出頭的女孩,為什麼把人生道路限制得如此狹隘?

這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或許跟一個家庭的家風有關,或許跟社會風氣有關。

現在我們常說「成長型思維」,運用在家庭教育中就是:

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這才是最好的樂觀教育。

青年時代,一時的失敗說明不了什麼,一時的成功也並不意味著什麼。

人的一生幾十年,不長不短,但也可長可短。

有些人,凡事隻盯著眼前,一次失利就迫不及待地否定人生。

如果總是這樣解讀生活,總是急著和別人一較長短,那真的太喪了!

我常對家人說:

我們活著就像是在長跑,先贏不算贏。

那些我們為變得優秀而做出的努力,一定不會白費。

最後,想送給家長們三點建議:

· 做不設限的父母

養育孩子需要勇氣,不為孩子的人生設限則需要智慧。

我始終相信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社會日新月異,將來我們的孩子能做的事情一定是我們這代人無法想象的。

不妨在孩子畏難時多多鼓勵,帶領孩子去嘗試新鮮事物。

· 做不斷學習的父母

一個人的品格、價值觀、以及人生態度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形成於人生的頭20年,而家庭教育是基礎。

如果我們想成為孩子的引路人,那就得不斷學習,為不斷適應各個階段的教育而做出改變。

· 做情緒穩定的父母

合格的家長,能給孩子提供衣、食、住、行;

優秀的家長,給孩子的是穩定的喜、怒、哀、樂。

用成熟的方式處理家庭關系,成為孩子的壓力緩沖墊,先努力變成我們想讓孩子成為的樣子。

誠然,沒有完美的人生,也沒有人會一直樂觀下去。

人生路上註定磕磕絆絆,我們也註定沒法護孩子一生,所以就盡力教導孩子:

在認清生活的同時,也要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