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發現晚、兒童眼科醫生少!專家探討斜弱視、近視防治難題。《網路文章》

『兒童眼病和成人眼病最主要不同的是,兒童正處在視覺發育時期,如果此時發生了斜視、弱視、近視等眼病沒有早發現早診治,過了這個特定的關鍵時期,孩子視覺不再發育了,以後也很難再糾正了』北京同仁醫院斜視與小兒眼科主任付晶教授,與全國人大代表、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眼科醫院院長畢宏生教授,北京兒童醫院眼科主任李莉教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視光中心主任醫師王凱教授在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2022『兩會健康策』系列直播訪談眼健康專場中,就近視和小兒斜弱視話題進行了探討。

斜弱視治療:兩個困境

——家長發現晚、兒童眼科醫生少

除了常見的水平斜視、垂直斜視以外,還有一些孩子是復雜性斜視和麻痹性斜視。

李莉主任介紹,復雜性斜視是指患者同時有水平斜視、垂直斜視或旋轉性斜視,向正前方、上方、下方註視時斜視角度差別比較大;還有可能伴有垂直分離性斜視,斜視角度不穩定《患兒的眼睛向遠處看時,不自覺地會出現一些上漂的現象》;還有可能斜視伴有眼球震顫等等,這些復雜性斜視的手術難度就比較大,需要盡可能全面考慮到導致斜視的病因,合理地設計手術方案,方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麻痹性斜視是指,由支配眼球運動的神經核、神經以及眼外肌本身麻痹所致的斜視,原因有先天也有後天。

『治療斜視首先要根據斜視的分類、病因進行治療,如果明確導致的斜視的原發疾病,就要先治療原發疾病;如果是因外傷造成的麻痹性斜視,首先治療外傷直接損傷,其次要用營養神經和改善循環的藥物治療,早期還可以用A型眼外肌註射拮抗肌以利於麻痹肌的恢復,各種支持等非手術方法治療半年後,如情況穩定,斜視仍然存在,可考慮手術來糾正斜視,盡可能在功能眼位《正前方和正下方》消除斜視和/或復視』李莉主任表示。

付晶主任也指出,斜視手術後還要做多媒體視功能訓練等方式的視功能訓練。

因為手術僅僅隻能做到矯正眼位來改善容貌,斜視術後有超過80%的患者無法獲得正常的雙眼視功能。

短期而言,雙眼視功能的恢復,可以擴大雙眼融合視的融合范圍,增強手術的效果;減少斜視的復發率,維持正眼位的長期穩定;消除術後的一些異常視覺體驗,如短暫性重影問題,讓患者看得舒服。

『曾經我們做過多個調查研究發現,兒童斜視、弱視的治療率都很低,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兩個方面,首先孩子本身很難說出自己出現了什麼問題,家長觀察不細致、對孩子的異常不敏感、以為孩子長大就好了等等,都會影響斜弱視患兒的發現率、診斷率、治療率』付晶主任指出。

其次,『兒童眼病醫生在整個眼科醫生中比例很低,目前,中國兒童眼病醫生數量不足3000人,如果真正達到技術較全面的兒童眼科醫生,更是少之又少』付晶主任說,即使家長發現了問題,帶孩子到了醫療機構,也可能會因為醫生不能給孩子特別專業的指導,所以延誤孩子的早期診斷和發現。

因此,為患兒家長做眼健康的科普,並提高兒童眼科醫生的培養,依然任重而道遠。

近視防控:

將建眼健康的檔案時間前移至0歲

針對近視防控,畢宏生院長談到,當前社會對青少年近視防控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小學,對嬰幼兒時期《更早時期》的近視問題關注度較低。

但近視一旦形成就不可逆,建議近視防控節點前移至0歲,從孩子出生就進行新生兒眼保健和視力檢查,從幼兒園就常態開展視力篩查。

畢宏生及其團隊積極引入中醫理念,深度挖掘中醫理論,建立三級預警模型,研制3D掃描和3D打印近視穴位治療儀,以及針刺、艾灸、離子導入等技術參與防治工作中,實現了中醫藥現代化及創新發展,探索建立了近視防控山東模式。

『在幼兒園階段,要防止遠視儲備消失得過快,不要過早過量使用電子屏,要加強戶外活動;在小學階段,主要的是控制近視度數的增長』王凱主任也在直播中也分享了近視防控的門診見聞,『以前我們認為小學階段的近視孩子一年可能漲100度左右,但前不久門診中遇到一個孩子5個月時間,近視度數漲了300度,眼軸長了一毫米,這顛覆了我們目前的近視度數增長的記錄』王凱表示,這也是為什麼近視防控的重點要放在小學階段的原因。

王凱建議,近視防控要做好視力的篩查、眼生物學測量等等,並定期監測隨訪、判斷增長速度,建立屈光發育檔案。

來源 |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值班編輯 | 李靜 總編 | 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