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3932,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陪孩子終身成長》。
作者樊登,『樊登讀書』創始人,西安交通大學本碩、北京師范大學博士。
1999年國際大專辯論賽冠軍央視主持人,曾在中央電視臺主持《12演播室》《三星智力快車》等節目。
樊登在《陪孩子終身成長》中建立起親子教育的三根支柱:無條件的愛、價值感、終身成長的心態。
無條件的愛,為孩子提供幸福和勇氣;價值感,讓孩子有內驅力去創造成就;終身成長的心態,是一切美德背後的美德。
1
養育的本質
養育是復雜的體系,養育孩子,絕不是『別人怎麼做,我照做就行』這種簡單粗暴的邏輯就能概括的。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感受,都需要被尊重、被理解。
當父母誤以為教育孩子是簡單體系,用機械化的模式來應對時,孩子的生命力就會被扼殺掉。
1、復雜體系
那什麼是『復雜體系』呢?
我們可以通過了解還原論來了解復雜。
還原論的核心是我們如果知道一個事物的每一個側面、每一個細節,就一定能知道這個事物的全貌。
還原論能解決的是簡單的問題,比如想搞清楚汽車是什麼樣的,就要搞清楚底盤、輪子、發動機、變速箱、電動機、車殼、電子系統等。
把每一個系統都搞清楚了,再用全世界最好的技術將裝配過程搞明白,整輛車就被理解得差不多了。
這就是簡單系統,簡單系統的特點是可追溯,能夠找到因果關系。
比如,上遊做了改變,下遊就能看出反應。
我們人類從一個大分子一路進化過來,到今天這麼復雜的一個社會體系,靠的是什麼?
三條簡單的規則:第一個規則叫遺傳,就是父親提供一半的基因,母親提供一半的基因。
第二個規則叫變異,找幾個點變異一下,變得跟父母有點不一樣。
第三個規則叫選擇,變得好的,適合這個世界的就留下來了,不適合的慢慢被淘汰。
所以有人問元胞計算機專家,說你能告訴我宇宙的發端,到底是什麼嗎?
那個元胞計算機專家就說,我不知道宇宙的發端到底是什麼,但如果有的話,一定不超過三行代碼。
所以,我們如果用機械體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想要把他打造成一個聽話的機器,是行不通的,父母感覺到累,孩子也特別痛苦,親子之間的關系也特別緊張。
這就是目前生活當中所看到的大量的現狀。
日常生活當中,幾乎大部分的家庭都是處在這樣的痛苦之中。
2、遠離劣質的親子關系
有人說:『我跟父母的關系是好不了了,我想起我媽就想哭,怎麼辦?
』 還有的父母說:『我已經對我的孩子挺好了。
小時候,我爸媽對我更不好,那些不好的東西都去了哪兒?
我怎麼覺得好像自己還成長得挺好的』
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對孩子的『壞』,都去了哪兒。
父母對付孩子的手段真的是千奇百怪。
比如,很多父母會打孩子。
打孩子帶來的問題是什麼?
一個被揍的孩子,體內會分泌很多腎上腺素,因為人感受到威脅時自然會緊張。
如果是孩子和孩子之間起沖突,分泌了腎上腺素,隨後兩人打上一架,腎上腺素就會被消耗掉,人就恢復正常了。
如果父母打孩子,孩子也會分泌很多腎上腺素,但是孩子不能打父母,所以隻能被父母揍。
他生了很大的氣,憋著很大的火,腎上腺素分泌得越來越多,但就是釋放不出來。
一旦出現極端情況,比如拔刀殺人,這些後果是我們承擔不起的。
有很多人現在在質疑說,親子關系對一個人的一生到底有沒有決定性的作用。
這個決定性的作用是需要定義的。
就算我們不說親子關系對我們一生有決定性的作用,我們至少應該承認,親子關系對我們的一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你的孩子做錯作業,你會生氣。
這就是因為你在小時候,因為這件事情,曾經受過打擊和委屈。
這種莫名其妙的憤怒叫投射,就是你把當年所受的痛苦和壓力,放在心裡邊。
然後,此刻投射在這個孩子身上,說我以前遭受過這樣的屈辱,今天我可不能再承受了。
這不是我的錯,所以你聽到很多媽媽在罵孩子的時候,最常說的話就是這麼一句,說媽媽有沒有跟你說過,媽媽跟你說過多少次。
你說這個話的潛臺詞是什麼呢?
潛臺詞就是這事不怪我,這事怪你。
我們在跟孩子分清責任。
你跟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分清這個責任有什麼好處?
隻是證明你在發飆的那一刻,你也回歸到了一個七八歲的小孩的狀態。
這就是投射的作用。
所以,親子關系對於我們的行為模式,我們的價值觀,我們體內的激素水平,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所以,我們需要了解這個過程,然後找到建立一個孩子內在動力的那三根支柱。
找到它,這個孩子成為了一個為自己負責的人。
他會自己迭代,他會往前跑。
我們沒法把一個孩子拆割成很多不同的指標,然後硬性地拼湊在一起,讓他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學霸。
我們正確的做法是:把他當作一個人,然後讓他的內在產生動力,讓他愛自己,愛這個社會,讓他充滿好奇心,喜歡探索,遇到了挫折能夠自己解決。
這時候你發現,你隻需要坐享其成就好了。
你管好你自己就好了。
把你自己的內心調理得更順暢,讓你變得更陽光,更健康,你會反過來,給孩子帶來更良好的人格影響。
然後孩子自己會成長。
2
如何重建親子關系
養育孩子也是一件應該充滿好奇心的事情,大人要用對待生命體的態度來陪伴孩子成長,而不是用對待機械體的方法來解決單個問題。
這樣,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長。
樊登老師說,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有三根非常重要的支柱,分別是:無條件的愛、價值感和終身成長的心態。
1、無條件的愛
一個人內在的能量,是來自於愛。
無條件的愛能夠帶來什麼?
就是信任、尊重、安全感,這些東西全都是來自於無條件的愛。
父母有時候很喜歡用威脅的方法對待孩子,比如你不聽話我不要你啦;你不好好學習,不給你買好吃的等等。
你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你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樊登老師在書中說到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我覺得很有道理。
所以,在青春期以前,父母如何對待孩子,孩子就會如何對待你,他會收獲一個很不友好,很殘酷的青春期,因為他在跟父母學習。
等他過了青春期有了這樣的能力以後,他會把所有從你身上學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全部應用在你的身上。
而且用這種威脅的方法,會讓孩子對於本來應該從事的那些學習,鍛煉這樣的事情產生逆反心理。
有很多父母說,今年如果成績考得好,帶你去旅遊。
等到年底成績一拿過來說,就這成績還想旅遊,我都沒臉去,取消。
當父母說取消旅遊的那一刻,孩子立刻意識到你愛的是誰?
你愛的根本不是我,你愛的就是我們班那成績好的,你愛的是成績。
所以,我們用這種錯誤的溝通方式,跟孩子之間沒法建立無條件的愛。
當你沒法建立無條件的愛時,孩子內心就沒有安全感。
最後的結果就是用一生的時間去尋求安全感,變得畏手畏腳。
當然,我們不是說無條件的愛就是撒手不管孩子,孩子愛怎樣怎樣,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
而是說我們在無條件的愛孩子的同時,給孩子設立邊界。
就是孩子做錯了事,一定有人指出來,一定有人要指出,要糾正他,這個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
無條件的愛不代表溺愛。
無條件的愛是可以批評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你要讓孩子知道,我批評你是因為愛你,因為爸爸媽媽關心你,所以,我要堅決制止你做不對的事情。
當你和孩子建立了無條件的愛以後,孩子才會聽你的,因為你是愛他的。
還有一點需要強調,三歲以前是幫孩子建立價值觀,建立行為習慣最重要的時間點,所以,3歲以前我們就需要幫孩子建立起這些能力。
2、價值感
無條件的愛可以帶來歸屬感,而價值感需要我們的父母為孩子建立。
怎麼建立價值感呢?
就是你要讓孩子知道,他是有價值的,他是有能力的,他是可以自己解決很多問題的,他的自尊水平才會高。
情感引導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建立價值感。
也就是說,塑造一個孩子的行為最有效的時機,不是在他做錯事的時候,而是在他做對事的時候。
比如,很多家長不管孩子表現的好不好都會打擊孩子,說你這次表現的好,但是不要驕傲,還有很多小朋友比你表現的還好。
這種習慣性的打擊會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
自尊水平高的人自律性強,反之,他的自律性就會變差。
所以,我們要避免習慣性打擊孩子,需要在孩子做對事的時候,立刻站出來告訴他,你剛剛這件事情做得對,說出具體的原因,然後表揚他。
這樣做孩子就會通過做了一件正確的事,學會了一輩子堅持這個正確的事。
3、終身成長的心態
一個人這一輩子就算有愛,有價值感,他也很難不遇到挫折。
但如果遇到了挫折之後,他的第一反應是逃避,那麼他永遠不會繼續成長。
而真正能夠讓他不斷地向前邁進的,就是終身成長的心態。
他把每一次挫折,都視作是一次學習的機會。
一個人為什麼謙虛?
因為他覺得日子還長,我現在所取得的這點成就根本不算什麼。
一個人為什麼誠信?
因為他知道這一次交易,隻是這一次,我們以後日子還長,我們還需要建立更好的信用系統。
所以他誠信。
一個人為什麼努力?
一個人為什麼勇於嘗試?
一個人為什麼勇於接受挑戰?
你去考察背後的心態一定都是來自於終身成長。
我可以不斷地改變,我可以不斷地進步。
那怎麼才能夠幫助孩子去建立終身成長的心態呢?
首先我們應該學會不要給孩子貼大量的標簽。
比如你怎麼這麼笨、跟隔壁家孩子比實在是太差勁了,別人都比你強等等。
我們經常說不要跟別人比,而是要跟自己比,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不需要贏過別人,我們要做的是讓自己每天都在成長就夠了。
所以,在培養孩子終身成長的心態的時候,父母首先要能夠做到的是:你有沒有容錯率,你是不是對孩子有足夠的耐心。
你在肯定一個孩子的行為的時候,你肯定的是行為所帶來的結果,還是行為背後的動機。
要知道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們在表揚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簡單地說,寶貝你真棒,寶貝你真了不起,而是要跟孩子分析,這件事情成功是為什麼,之前的努力給我們帶來了回報。
讓他能夠感受到練習的過程,感受到學習的過程。
挫折本身是帶來體驗感的,這時候才能夠幫孩子建立終身成長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