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較量,就如同硝煙彌漫的戰場,敵我雙方激戰多次,卻難以分出勝負,也無法終止戰爭。
小星媽媽最近十分頭疼,孩子特別的淘氣。
每次小星媽媽辛辛苦苦收拾好的房間,卻總是被孩子毫不留情地破壞。
孩子的房間變得一片狼藉,桌子上的書本放得亂七八糟,彩筆扔得到處都是,地上都是散亂的玩具和吃過的零食袋。
孩子還在一邊悠然自得地玩著,完全沒有意識到,媽媽已經怒火沖天了。
媽媽生氣地大吼:『怎麼又把房間弄亂了?
還不趕緊收拾幹凈!』,然而媽媽越是訓斥,孩子卻一直紋絲未動,完全沒有起來收拾的意思,孩子反而越來越不聽話。
為什麼父母越管教,孩子越不聽話?
1.父母指責的語氣讓孩子反感
錯誤做法:『你整天就顧著玩,從來都不看書,我就不應該給你買書!』
育兒專家總是提倡父母要蹲下來,跟孩子平等對話。
如果父母總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跟孩子說話,孩子會很反感,而且在潛意識裡他會認為父母是敵人,總是強迫自己去做不願意的事情。
孩子不懂得如何反駁父母,所以隻能用沉默來回應。
2.父母的長篇大論讓孩子無法理解
錯誤做法:『你答應媽媽,每天都會給小樹苗澆水,結果你總是忘記,這個月我已經提醒你六次了,現在我每天不得不幫你澆水,我不管了,以後你的事情你自己做!』
雖然父母都認為孩子能聽懂大人的話,但是很遺憾,研究表明,孩子的理解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提高。
6-7歲的孩子,其實並不能理解父母的話,尤其是父母的長篇大論,即使理解了,也是一知半解。
3.父母攻擊孩子的人品,讓孩子沮喪
錯誤做法:『你真是沒禮貌!我在講電話,你別來打擾我!』
孩子雖然年幼,但是自尊心都很強,內心也比較敏感,他們對於父母的看法,會非常的在意。
如果父母表明不喜歡孩子,那麼就會讓孩子更加的難過,孩子會拒絕服從父母的要求。
老卡爾·威特說過:『教育孩子是最考驗耐心的事,很多父母動不動就火山爆發,表面上管住了孩子,實際上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他們不知道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心平氣和』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但要做到情緒平和,而且還需要講究方法。
父母如何做才能讓孩子主動配合?
1.描述你所看到的事
正確做法:『房間的燈沒有關』 『水桶裡的水溢出來了』
父母和孩子之所以會產生矛盾,是因為父母說話的方式,讓孩子產生抵觸情緒。
如果父母能平靜地描述看到的問題,那麼就會引發孩子的思考,他會意識到這是一件需要解決的事情,而欣然去完成它。
2.溫柔地提醒孩子
正確做法:『你的桌子上有果殼』 『你的毛巾還沒有晾好』
溫柔的提示比父母憤怒的指責,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當我們的情緒比較平靜,孩子也會理智地對待我們的提醒,而繼續把未完成的事情解決好。
3.告訴孩子你的看法
正確做法:『我不喜歡你亂翻我的東西』
孩子的自我意識比較強烈,所以很多時候,他並不能理解父母的感受,所以如果孩子的做法讓我們很不開心,那麼我們就需要明確地告知孩子,這樣孩子了解了情況,才會尊重我們的感受。
4.用簡單的詞語來表達
正確做法:『吃飯』 『這是你的睡衣』『帶上水壺』
孩子的思想特別簡單,他們更願意接受簡單的要求,容易理解,孩子也更樂意照做。
5.重復你的指令
正確做法:『我們15分鐘後出門,請你做好準備』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新鮮事物分散,有時候孩子會沉浸在自己的想法裡,沒有聽到父母的話。
因此,父母需要再次重復你的指令,或者是詢問孩子對於此事的想法,確保孩子真的聽懂了。
6.一次隻吩咐一件事
正確做法:『請把明天上課需要的書,放到書包裡』
如果父母一次性吩咐多項任務,那麼孩子很可能會忘記一部分任務或者是隻做第一個任務,所以父母最好是一次隻吩咐一件事。
等孩子完成了,我們再說出下一步的計劃,這樣能提高孩子的積極性。
一年級的孩子,都要求自己整理書包,我隻給兒子講解了一次。
從那以後,每天晚上睡覺前,他都是按照課程表,自己收拾書本,從來不需要我插手,我的指令清楚,他的配合度就很高。
7.用便利貼來提示孩子
正確做法:『做完作業才能玩電腦』 『玩具玩完了,記得要放回原位』
很多父母都忽略了,認為當面下達的命令,孩子才會遵從。
其實,孩子更喜歡便利貼,這樣他們就能避免父母的大吼大叫。
父母可以在便利貼上寫上任務,注意要用溫和的口吻,給孩子足夠的尊重,請求孩子的幫忙,而不是訓斥孩子。
孩子收到父母的便利貼,他們會給父母留言,這種書面互動的方式,能讓父母了解孩子的想法,也能讓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指示。
結語
《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裡面有句話:養育是一段富有詩意的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卻是我們自己。
每位養育孩子的媽媽,都曾經崩潰大哭,曾經對孩子束手無策。
然而,我們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反應,教育孩子,不僅僅是孩子,父母也需要一起成長,有效的溝通,遠比父母吼100次孩子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