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識影響眼界,眼界決定格局,格局影響一生。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們對未來的憧憬,對人生的規劃,很大程度上源於父母。
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的人生邊界。
01
教會孩子做人,而非爭名逐利
梁啟超說:『如果做成一個人,智識自然越多越好;如果做不成一個人,智識卻是越多越壞』
因為自己眼界和見識的淺薄,耽誤孩子一生的父母,並不少見。
多少父母替孩子決定專業,隻考慮實用,完全不顧孩子是不是喜歡。
榮華富貴,抑或學富五車,在梁思成看來,都不如做一個人,一個有理想,有眼界的人。
帶孩子到山頂,見過無邊的天際,孩子才不會對自己的人生設置邊界,也才能看清未來的方向。
梁啟超一生致力於國家民族的事業,他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這種家國情懷,從小就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孩子。
梁啟超9個兒女,7人留學國外,而學成之後無一例外,哪怕顛沛流離,也要回到祖國效力。
02
培養孩子習慣,而非隻講道理
孩子的一生,沒法靠一個個大道理勾勒出來。
人是靠習慣生活的,看似簡單的『小習慣』,卻足以改變孩子的一生。
梁啟超用心陪伴孩子每一個階段的成長,9個子女,他一個都沒缺席。
沒有哪個孩子能隨隨便便成功!
梁啟超給每個孩子起外號,按時給孩子寫家書。
一生之中,400多封家書:從敘家事到論時事;從吃了美味到買了好書;從政局艱難到個人煩憂,總計百餘萬字,他把『特殊關注』給每個孩子。
他從不對子女空談大道理,而是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
習慣,是一種巨大而頑強的力量,足以改變人生。
成人養成習慣尚且需要21天,更別說是幼小的孩童。
給孩子一堆道理,不如給孩子一個習慣。
03
給孩子以榜樣,而非隻懂說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好的父母,不應隻有天生的權威,更應有榜樣的力量,獲得孩子的尊重。
梁啟超的教育經,便是以自己為榜樣,行勝於言,身先士卒。
他是一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他說:『我以為凡人必須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挨過幾十年,那麼,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
』
他的9個兒女,有詩詞研究專家、建築學家、考古學家、軍官、經濟學家……
他們沒有繼承梁啟超的事業,卻都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在各自喜歡的領域,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並做出了傑出貢獻。
因為喜歡,才不是為了學而學,為了工作而工作,才不會產生厭倦。
不同於如今重理輕文的風氣,梁啟超認為,人文情懷比科學知識更為重要。
大兒子梁思成學建築學,他怕兒子會變得無趣,就讓他花點時間學人文學科。
而他也用著述頗豐的一生,給孩子樹立起最好的榜樣。
最好的教育,莫過如此。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不過分管束,亦不放任自流,細水長流,用心經營……
顧家,又有眼界、有高度的父母,是家庭的幸福,更是孩子的幸福。
願天下所有父母,哪怕給不了孩子富足的物質條件,也給他們足夠的眼界,去過好他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