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最頂尖、最有名的精神科專家,就能治好孩子的抑鬱、雙相嗎?《網路文章》

本文字數約:4838 字

閱讀時間約:5 分鐘

本文章節:

01、看過很多醫生,但就是治不好

02、為什麼有名的專家口碑不一?

03、頂尖的專家不一定能治好孩子

04、用這種方式,不找頂尖專家也能康復

01、看過很多醫生,但就是治不好

孩子得了抑鬱症、雙相障礙、強迫症,甚至是精神分裂症,當父母的往往也成了半個病人,他們嚴重焦慮、彷徨、無助,本來生活裡的一切樂趣都失去了色彩。

很多患者家長一開始還比較鎮定,想著孩子既然病了,那就看病唄,而且很多孩子的初期症狀不算嚴重,父母以為吃點藥、做做心理治療就好了。

但事與願違,很多孩子在當地醫院看不好,吃了藥可能症狀好一些,但反反復復;

有的吃了藥症狀明顯改善,孩子或父母自行停藥。

可後來,孩子遇到一些負性刺激,病情反復並再服用藥物時,效果卻不明顯了,甚至診斷變嚴重了;

有的則服用藥物後一點效果都沒有,還可能出現各種副作用。

這時,很多父母懷疑當地的精神科大夫水平不行,要找更好的,』那就帶孩子到省會城市去,到北京、上海去,找全中國最頂級的醫院,找最頂級的大夫,我就不信這病治不好』。

但北京、上海的權威專家也有很多,帶著孩子過去一趟也不容易,於是很多家長會提前上網查,加入病患群,看看哪個大夫的口碑更好。

但父母們又困惑了:

為什麼對於同一個有名的專家,治同一種精神疾病,大家會褒貶不一?

而且,很多人說去看了國內頂尖的專家,最後也沒治好!

有的家長沒提前了解,或者決定先不管別人說的,帶孩子去看看再說。

結果孩子看了北京、上海好幾個頂尖專家,藥吃了不少,但效果還是不理想。

一家人在外折騰了那麼久,疲憊不堪,也沒達到期待,孩子再也不願去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所以,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那些找了頂尖大夫也沒治好的患者,到底問題出在大夫的身上,患者的身上,還是患者家長的身上?

連國內頂尖的大夫都看不好這個病,那孩子還有救嗎?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談談這些問題,解答這部分家長的困惑,並希望幫助大家更加理性、深入地理解背後的原因。

因為,這樣才能更快地找到適合孩子的康復路線,少走彎路,加快康復。

02、為什麼有名的專家口碑不一?

首先,為什麼對於同一個在國內大名鼎鼎的精神科專家,治的是同一種疾病,但有的患者家屬說其『妙手回春』『仁醫仁術』,有的患者則說『看了也沒什麼用』『越治越嚴重』?

這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患者在生物學層面的個體差異。

在目前的精神科臨床中,對於抑鬱症、雙相障礙等精神心理障礙,主要是采取藥物治療。

而國內頂尖的精神科專家之所以有名,其中有部分人就是因為藥物治療經驗非常豐富、水平高。

可是,每個患者對精神科藥物的敏感度、適應性、副作用反應都是不同的。

有些患者在服藥後很快就起效了,有的則遲遲沒有明顯效果;有的患者出現的副作用輕微,有的則副作用嚴重,甚至反過來更加影響生活。

那身體的反應不同,效果不同,患者們對專家的評價自然就有所不同。

可能有人要問了,精神心理障礙的藥物治療有試藥的過程,那這個藥不合適,專家不是還可以調藥嗎?

這說得沒錯,但未必所有患者、家屬都能理性地認識到這一點,甚至可能沒有意識到個體對於藥物的反應是有差異的。

他們可能看了2、3次,覺得效果不佳,內心不滿,就不再來了,專家都還沒來得及調藥。

第二,每個患者的家庭情況不同,社會支持體系不同,病情不同。

有些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時,其父母意識到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康復很重要,也意識到過去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所不妥。

於是他們積極地學習相關的科學精神心理學知識,開始自我反省、改變及提升,家庭關系和親子關系都有明顯改善。

這種做法本來就會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緩解情緒症狀,再加上藥物的作用,孩子就能恢復得更快。

可有些患者則沒那麼幸運,他們的家庭關系可能比較復雜,存在很多矛盾,父母的自我反省、改變及提升的意識比較弱。

有的父母可能還在無意中繼續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導致孩子的情緒劇烈波動。

那就算藥物有一定效果,也被這種家庭沖突、負性刺激所抵消了,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精神科專家的水平不行,或者孩子吃藥不行。

另外,對於同一類疾病,比如兩個患者得的都是抑鬱症,但他們各自遭受過的疊加性心理創傷是不同的,程度不同,數量也不同。

另外,兩人是否共病成癮、強迫症等其它精神心理障礙也不一樣,更重要的是,『人格異常』的程度往往也有較大的差別。

有的患者隻是『偏執型人格改變』,有的患者則達到了『偏執型人格障礙』的程度,而這方面的康復通過藥物治療、常見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是難以解決的,何況很多精神科大夫並未意識到『人格異常』的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三,患者、家長對於復發存在不理性的看法。

很多患者在服藥見效、病情逐漸穩定後,日常生活、學習有所恢復,孩子、家長都非常高興。

可生活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更何況很多孩子得病的同時還有學習障礙。

就算其情緒穩定了,但學習效率還是有所欠缺,容易在學習上遭受一些打擊。

也就是說,很多患者在康復過程中會遇到負性刺激事件,有可能來自學習、人際關系、互聯網,或意外事件等,然後出現一定的情緒波動。

其實在康復過程中,這種波動是正常的。

有的父母懂得理性、科學對待,很快就把孩子安撫好了,並引導孩子積極去解決。

他們會有一定的擔心,但不會認為這是復發。

可有的父母則很焦慮,甚至父母本身也是精神障礙患者,馬上就開始災難化思維,以為孩子復發了,接著質疑之前看過的精神科專家的水平。

他們又不懂科學應對,反而可能進一步刺激了孩子,孩子越來越嚴重,最後精神再次崩潰,真的復發了,父母自然就更加否定之前的精神科專家。

也就是說,患者在康復期出現波動時,背後往往有心理社會因素,而且很可能是疊加性心理創傷被激活了,這不能一味歸咎於專家和藥物治療。

另外,患者是否按照醫囑規范服藥《不擅自停藥、減藥等》,是否同時有心理、運動、營養支持等輔以治療,所接受的心理治療是否專業,很多現實因素都會影響康復效果。

所以,孩子接受了頂級精神科專家的藥物治療,如果病情明顯改善,我們不能認為這都是藥物治療和專家的功勞;而如果病情沒有明顯改善,甚至惡化,也不能簡單地認為『專家水平徒有虛名』或者『藥物治療無效』。

父母要在深入掌握科學精神心理學知識基礎上去理性分析,過於簡單的歸因會導致孩子和父母忽視了精神心理障礙背後深層面的問題,比如疊加性心理創傷的修復。

一旦治療不順利,還很容易給孩子帶來二次傷害,孩子甚至一聽到『專家』或者『水平高』就會本能般地反感,最後拒絕一切的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完全自我封閉起來。

03、頂尖的專家不一定能治好孩子

第二個問題,是不是父母帶著孩子找國內最頂尖的精神科專家,就能治好孩子的抑鬱症、雙相障礙、強迫症等?

又或者父母有資源、有條件,在國內搞不定,那就帶孩子出國,找美國、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最好的精神科專家,是不是就能治好?

答案非常明確:不一定。

而且除了經濟成本之外,這個過程還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而孩子的病情可能不斷惡化、發展,反而耽誤治療時機。

父母要明白臨床治愈徹底康復的區別。

在醫學上,臨床治愈是指病人患有疾病之後,經過臨床的一系列治療後,症狀得以消失。

對於精神心理障礙來說,就是患者經過治療後,其症狀基本消失,基本的社會功能恢復,這就是意味著臨床治愈了。

但不一定代表實現了撤藥、社會功能完全恢復到患病前。

而且,主流精神科認為抑鬱症、雙相障礙屬於『慢性疾病』,雖然我不認同,但國內外精神醫學都認為,即使患者在某個階段達到了臨床治愈,後續也有一定的復發風險。

這就跟父母理解的、所希望的『徹底康復』有很大區別了。

父母希望孩子能症狀全消,藥物撤掉,正常地生活、學習、工作,跟家人保持良好的關系,而且還要積極向上。

總之,父母希望孩子不但要變回以前優秀的樣子,而且最好更優秀。

這種期待對於目前的精神醫學來說是難以實現的,國內外都一樣。

如果講得再深入一些,這是由精神醫學目前的學科局限性決定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臨床醫學裡的很多學科發展得非常快,研究很深入,比如最常見『內外婦兒』科室,很多常見病的病因已經非常明確,治療手段也很有針對性,甚至發展到『精準醫學』階段,藥到病除。

但對比起來,精神醫學還很『落後』。

就拿抑鬱症來說,這也已經是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了,發病率越來越高。

但主流精神醫學還是沒搞明白確切病因和發病機制,隻能主要用藥物治療、物理治療來治標,而不是治本。

因此,精神醫學的學科局限性決定了主流精神科專家的診療水平『天花板』,這是短期內都難以改變的事實。

我們晴日心理不屬於主流精神科,我們長期秉持多學科診療模式《MDT》,主要通過系統化的深度心理幹預來解決病症。

我們通過臨床心理幹預,抑鬱症、雙相障礙、強迫症等絕大部分精神心理障礙的真正病因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是以疊加性心理創傷為主、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為輔的病理性記憶。

當然,這個發現目前仍未得到主流精神醫學的認可。

但很多患者父母對此認可,他們嘗試藥物治療、物理治療都發現行不通,認為『心病還須心藥醫』,應該從心理上去解決深層次問題,孩子才能真正康復。

既然是這樣,那是不是找頂尖的心理治療師就可以治好孩子?

整體上,專業的心理治療是可以緩解精神心理障礙的。

但這跟『整體上,精神科藥物治療是有效的』是一個道理,有效並不等於可以徹底康復。

目前主流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流派都主要停留在人的外顯記憶層面,未能深入到內隱記憶層面。

就算是現代醫學最認可的心理治療方式——認知行為療法《CBT》,乃至發展出的正念療法、辯證行為療法等也是如此。

也就是說,大部分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隻能針對患者、家長能想起來的、意識到的事件和感受進行處理。

這難以處理孩子早期遭受的、雖已忘記但儲存在內隱記憶層面的病理性記憶。

可這部分病理性記憶,就是精神心理障礙的心理根源。

所以,目前主流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難以高效解決精神心理障礙。

患者願意的話可以嘗試,但父母要提前引導孩子適當降低期待值,理性對待,不然容易遭受到二次傷害。

還有,知名度高的精神科專家並不代表其臨床診療水平高,臨床實踐經驗豐富。

這就好比很多知名度高的外科醫生是專註於搞科研,但真正臨床實踐經驗少,開刀技術並不佳。

在很多醫院裡,某外科專家的開刀水平到底高不高,麻醉科醫生是最清楚的,其他科室的醫生往往不了解,隻知道這專家名氣很大。

精神科專家也是一樣,很多知名專家擅長做科研,發表了多篇有含金量的學術論文,經常出席學術座談、研討會等。

但其臨床用藥經驗不一定比得過知名度稍低的精神科醫生。

對於這一點,父母在找專家前,最好多了解其履歷和經歷,有助於更好地判斷。

04、用這種方式,不找頂尖專家也能康復

上面分析了主流精神科和心理治療的局限性,不知道父母們看了會不會很悲觀:既然找頂尖的專家都治不好,難道孩子這輩子就這樣了?

當然不是!

找頂尖的專家,不一定能治好孩子;但反過來說,不找頂尖的專家,不代表孩子就治不好。

以下是幾個重要的建議,如果家長能積極去做,孩子更有可能加快康復:

第一,比起找頂尖的精神科專家,更重要的是找孩子所信任的精神科專家。

很多父母尋求醫療資源時,總是自顧自地上網搜索、做決定,從未想過詢問過孩子的意見。

其實,如今是互聯網時代,孩子又是『數字星球的原住民』,他們得病之後自己也會上網查,而且可能查得比父母更深入、仔細。

父母最好詢問孩子意見,如果孩子認可某些精神科大夫,現實條件也允許的話,父母最好帶孩子去就診。

這往往能起到較好的療效,因為孩子對大夫的信任度就能起到安慰劑效應。

即使效果沒有孩子想的那麼好,父母的理解、尊重和支持也能給孩子心理撫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親子關系。

第二,父母深刻地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就過去給孩子造成的傷害真誠道歉,有意識地改善親子關系與家庭氛圍,這相當於一場有效的自我家庭治療。

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三,父母積極學習科學的精神心理知識,試著分析孩子的抑鬱症、雙相障礙、強迫症背後有哪些疊加性心理創傷,然後有意識地修復。

家庭關系和親子關系的改善就是一種修復。

此外孩子可能還遭受過來自校園、社會、互聯網的疊加性心理創傷,父母可利用良性溝通三部曲——共情、傾聽及積極引導,與孩子深入交流,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

希望父母不要把孩子康復的希望都寄望於精神科大夫身上,更不要以為只要找到頂尖專家,孩子的病就會好。

父母及時意識到這一點,深刻地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孩子仍有機會渡過磨難,晴日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