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商場裡哭鬧要東西,家長的回應很重要,把握好這5點更智慧。《網路文章》

作者|東林富

前幾日去商場,看到了頗為熱鬧的一個場面。

一個4、5歲的小男孩在賣玩具車的攤位前大哭大鬧,聲嘶力竭,孩子的爸爸對小男孩又拽又吼,不一會兒就圍了一小圈人,有人勸孩子父親不如滿足了孩子的願望,給孩子買了他心儀的玩具算了,有的人在勸孩子,讓他不要再哭鬧了。

孩子爸爸非常生氣,邊拖拽孩子邊說:『你就知道浪費錢,家裡一堆小汽車玩具,你買這麼多破爛幹嘛?

小男孩大聲哭喊:『我就是想要,家裡沒有這個顏色的小汽車!』

父子倆僵持不下,孩子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孩子爸爸氣得臉色鐵青。

這樣的場景,可能很多有孩子的家長都遇到過,當孩子2歲左右開始慢慢萌生了自我意識和物權意識,孩子見到自己喜歡的物品,就想據為己有,想讓父母給買下來。

從本質上說,孩子的這種思想和行為並非是壞事,這是孩子慢慢長大的正常心理現象。

對家長來說,如果物質充許又有必要,我傾向於家長支持孩子的需求,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你自己想要的東西,可以得到。

但是,孩子的消費畢竟是不理智的,孩子對錢還沒有概念,如果孩子的需求超出了家長的承受范圍,或者是太鋪張浪費,家長當然要給予正確的引導。

1、首先,家長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好情緒管理。

當孩子出現通過大哭大鬧來滿足自己需求時,家長首先要理解孩子。

對於弱小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表達能力還有限,想問題也很直接,當需求不被滿足時哭鬧幾乎是他們唯一表達不滿的方式。

理解了孩子之後,家長就不會那麼生氣了。

無論孩子怎樣宣泄自己的情緒,家長要保持冷靜和平和的態度。

我特別不贊成家長遇到問題時比孩子脾氣還火爆,以暴制暴,或者是扔下孩子不管,不顧孩子的安全,這些都會給孩子心理和人身安全造成難以逆轉的傷害,是非常不理智的行為。

家長的正確做法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能平靜、冷靜地處理這件事。

2、不壓抑孩子的情緒,讓孩子宣泄出來。

家長拒絕孩子的需求,一方面孩子的欲望被家長打斷,孩子很難受。

另一方面,孩子在心裡可能會產生疑惑:我爸爸或是媽媽是不是愛我了?

為什麼我喜歡的東西不給我買?

還有就是孩子想通過哭鬧的方式,讓家長滿足自己的需求。

無論孩子心裡怎麼想,此時孩子的負面情緒爆棚,如果讓孩子把負面情緒壓抑在心裡,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因此,家長可以靜靜地在旁邊等待,讓孩子先把負面情緒宣泄出來,而不是強行制止孩子。

3、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我不贊成家長壓抑孩子的合理需求。

孩子在商場裡見到自己喜歡的物品,想讓父母買下來是正常的心理過程。

如果家長一味地壓抑孩子的這種欲望,也不是明智的選擇。

這種壓抑會造成兩種後果,一種是孩子長大後容易形成對童年補償式的購物,不管自己需不需要,就往家裡買,這在心理上是一種對童年缺失的補償,容易形成『購物狂』式地不理性消費模式。

張歆藝就說過自己童年的一段不開心的經歷。

張歆藝說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自己穿得不太好,有一次她喜歡上了一雙白球鞋,媽媽給她訂了一個學習目標,並承諾如果她取得了那個名次,就會把她心儀的白球鞋買給她。

她經過努力,取得了媽媽給她定的那個目標,但媽媽依舊沒舍得給她買那雙白球鞋。

這成為了她心靈上的一個傷疤,長大成人自己能賺錢後,張歆藝非常非常喜歡給自己買鞋子,特別是白色的鞋子,哪怕多到已經穿不過來。

我特別理解張歆藝,因為我也有同樣的經歷。

在我小時候,我媽過日子特別節省,也不愛打扮我,經常我的鞋子都破了,我媽依舊舍不得給我買新鞋。

上小學時,有一次我穿著一雙破了洞的鞋子去上廁所,遇到了隔壁班的一個女生,她看了一眼我的鞋子,輕蔑地撇了撇嘴,說了一句:『鞋都這麼破了,還在穿』。

幾十年過去了,那個小女生輕蔑不屑的表情和侮辱性的語氣我依舊歷歷在目、如在耳邊,當時真得很傷自尊。

經常我的鞋子壞了,我媽就讓我去修鞋鋪補鞋,小女生愛美,穿著滿是補丁的鞋子,我心裡很自卑。

可惜那時我媽並不能和我共情,她隻是在她自己小時候過慣了苦日子,苦怕了,其實現在想想,我家那時還真不至於窮到給我買不起新鞋的地步。

當我工作有錢後,我發現我特別愛買衣服和鞋子,特別是鞋子,有時一下就會買7、8雙,家裡鞋子幾十雙,根本穿不過來,有時鞋子放的時間太久了,新鞋也會老化,不能穿了。

後來我反思,應該是童年時期我對新鞋子的極度渴望造成我的心靈的創傷,長大後就補償性地瘋狂買鞋,不管需不需要,但就是控制不住我自己。

另一種對孩子正常物欲的壓抑後果就是會讓孩子長大後不敢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會讓孩子在心理上認為一切美好的東西自己都不配,可能會讓孩子一輩子都過得很苦,不敢擁有美好的事物。

很多老一輩人過的就是這樣的生活。

他們小時候苦慣了,即使後來有了錢,仍舊對自己很苛刻。

我們經常看到退休金一萬以上的老人,買菜時必須要買那種快壞了的,打折的菜,買水果也要買那種有點爛的,快壞了的水果,因為便宜。

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可能就是覺得自己配不上好的東西,隻有用了便宜的,質量不太好的東西,才心安。

與此相反,我認識的一個同事,她從小養尊處優,我發現無論她有錢時還是拮據時,她買東西都會看質量,比如她的衣服不多,但每一件都是精品。

和她去外面吃飯,她首先考慮的是幹凈、衛生和可口,而不是便宜,當然,她也會把消費控制在她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

因此,我不贊同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地壓抑孩子的合理物欲,當然,也要引導孩子合理消費,在父母經濟條件允許地范圍內滿足孩子的需求。

4、讓孩子明白,哭鬧不能解決問題。

當孩子宣泄完情緒後,家長要用肢體語言安慰孩子。

抱抱孩子,拍拍孩子的後背。

先聽一聽孩子要買東西的理由,然後告訴孩子,自己這次不能滿足孩子要求的原因。

讓孩子明白,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過溝通解決,而不是用哭鬧的方式來達到目的。

對於2歲多溝通能力還比較差的孩子,家長要更耐心一些,給孩子更多的安慰和疏導。

總之,要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這次沒有滿足你的要求,並不是不愛你,也不是故意不給你買,而是你已經有了類似的玩具,或者是這件物品超出了父母這個月的金錢承受能力,也可以和孩子商量,如果孩子表現良好,下個月父母發了工資,再買給他。

父母要和孩子說出自己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孩子明白凡事要講道理,懂得換位思考,讓孩子慢慢學會自己處理不良情緒,和如何面對別人的拒絕。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如果處理得好,其實也順便提高了孩子的情商,讓孩子成長得更快。

5、給孩子灌輸金錢的概念。

很多孩子對錢沒有概念,這讓他們非常不理解為什麼自己喜歡的東西父母就是不給自己買。

特別是現在大部分人都用手機支付,孩子和父母一起去買東西,根本看不到父母付出什麼,東西就到手了,這讓孩子誤以為從超市或是商場拿到東西非常輕而易舉。

我建議父母在帶孩子購物時可以用鈔票來買東西,這樣讓孩子直觀地認識到,父母是掏了錢,才買到了這些物品。

甚至可以把錢交給孩子,讓孩子在超市收銀口付錢,讓孩子明白買東西是要付出金錢的。

孩子稍大一些後,可以刻意地讓孩子知道每一件物品的價格和家庭每月的收入,讓孩子懂得勞動的艱辛,賺錢的不易和每件物品都值得珍惜。

這樣孩子在心裡對錢,對物品都會慢慢有了明確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在買東西時就要考慮付出和得到的性價比,慢慢就有了正確的消費觀和金錢觀。

總之,當孩子哭鬧著要東西時,家長的回應很重要,家長也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樣家長就會更能理解孩子,做起孩子的工作來更順利。

好的親子關系一定是要父母多動腦,多學習之後用科學的態度對待孩子才能得到的。

養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更是父母進步和提升自我的一個契機,願所有的父母都做成長型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進步,親子關系融洽,家庭幸福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