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簡簡單單一頓飯,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教養。
飯桌上的禮儀,父母應該從小就給孩子培養。
父母的教育,決定了孩子的教養,而孩子的教養恰好又決定了他未來的發展。
01
飯桌可看出一個孩子的教養
曾看過這樣兩則故事:
婚宴上,一桌人中有一位寶媽帶了孩子來,小男孩打扮得像個小潮男。
由於夠不著菜,小男孩直接把腳踩在了椅子上,拿著筷子在碟子裡扒來扒去,弄得一片狼藉。
這位媽媽看見了,也不管孩子,還順手把蝦、魚等菜都倒進孩子面前的盤子裡,笑著說『孩子就喜歡吃這些』。
因為考慮客人的面子,所以大家笑笑就過去了。
同樣是婚宴,一位小女孩跟著媽媽坐在一桌,很安靜地坐在椅子上。
看到有人過來,會站起來向對方甜甜地問好。
在吃飯過程中,小女孩一直安靜地吃著自己盤子裡的菜,別人夾菜給她,她都會說一聲『謝謝』。
吃到自己喜歡的菜,還會像個小大人一樣給媽媽夾,一桌人很是融洽。
兩個年齡差不多的孩子,在飯桌上的表現竟相差甚大。
第一則故事中的小男孩,別人看到了隻會在心裡暗暗地表示:沒有教養。
而第二則故事中的小女孩,給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覺得這是一個十分有教養的孩子。
飯桌上的表現,體現著孩子的禮貌和規矩,更折射著孩子對他人的尊重,和其中蘊含的規則意識和自我約束。
在小小的飯桌上,最是能體現一個孩子的教養。
而孩子的教養,往往暴露出了一個家庭的教養。
02
飯桌上的教養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禮儀教育之所以重要,因為人有社會性,我們每天都與周圍的人接觸、聯系,而飯桌就是發展社會關系的重要場合。
我們和同事一起吃飯、和朋友一起吃飯、和家人一起吃飯,在飯桌上談生意,在飯桌上聯絡感情,在飯桌上發展關系。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對孩子的禮儀教育,弟子規裡講『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與現代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
毫不誇張地說『真正的教養在飯桌上』,孩子在飯桌上的行為,體現了父母的素質。
餐桌是重要的社交場合,餐桌禮儀的培養是必須的。
別以為這些等孩子大了,或者出門時再教也不遲。
個人最終取得的成就、社會地位與很多因素有關,教養絕對是其中之一。
餐桌文化,跟隨孩子一輩子,父母們一定要從小就注意培養孩子成為餐桌紳士。
03
家長從小要教給孩子的餐桌禮儀
孩子在飯桌上的表現,不僅反映了個人教養,也能體現出父母的教養。
因此,對孩子的飯桌教育不容忽視,關系到孩子未來人際交往與處世之道。
首先,先來了解下孩子在飯桌上的幾種壞表現:
1. 敲打餐盤
2. 不等長輩,先動筷子
3.隨意翻動飯菜,挑挑撿撿
4. 吃獨食,把喜歡的菜都夾到自己的碗裡
5. 搶別人已經夾起來的菜,跟人搶著夾菜
6. 大吵大鬧,到處亂跑
飯桌上的這幾種行為,是孩子最常見的,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千萬不能縱容孩子。
生活細節,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教養和素質。
對於餐桌上的小禮儀,家長一定要從小給孩子培養。
1、謙讓原則
讓長輩先動筷子。
我們的文化裡講究長幼有序,在餐桌上,這一點體現在讓長輩先動筷子上,以體現對長輩的尊敬和重視。
孩子不懂事或者出於好奇心理,可能一上桌就會忍不住夾菜吃,這時父母們可以先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他不再注意桌上的菜,再告訴他要等到爺爺奶奶或其他長輩先吃,自己再吃。
不要搶著夾菜吃,不要越過別人夾菜。
孩子們常常看到自己喜歡的菜就搶著夾,或者在盤子裡一直扒拉,挑挑揀揀,這樣是很不禮貌的,父母需要約束這種行為。
2、安靜原則
不要在餐桌上吵鬧。
孩子生性多動,注意力不太集中,很難安安靜靜地吃完一頓飯,爸爸媽媽們可以教導孩子,吃飯時吵鬧容易嗆到,也會影響別人的用餐心情,或者將孩子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飯菜上,承諾他安靜完成進餐後給予一定獎勵。
如果孩子實在太過鬧騰,可以先將他帶離餐桌,讓他終止自己的錯誤行為,教育後再帶回餐桌。
當然咯,爸爸媽媽平時也要以身作則,不要老是在餐桌上吵架或者打電話。
鼓勵孩子細嚼慢咽,不吧唧嘴或發出其他大的聲響。
這樣不僅有助於他消化,還能培養優雅的禮儀習慣。
3、衛生原則
打噴嚏、擤鼻涕時要背對餐桌。
父母可以教導孩子,口水或者鼻涕中含有許多的病菌,這些細菌是一群壞寶寶,趁著人打噴嚏擤鼻涕的時候悄悄飛到飯菜裡,再鉆到人的身體裡,使人生病,因此打噴嚏或者擤鼻涕時一定要注意背對著餐桌,掩住口鼻,不要影響到別人。
手上有油時及時擦幹凈,避免蹭到別人身上。
吃飯的時候孩子們常常弄得滿手滿臉都是油,自己又不自知,容易蹭到別人身上。
爸爸媽媽們可以準備些餐巾在手邊,鼓勵孩子多使用餐巾,保持整潔。
吃飯,是一場修為。
孩子的教養,就體現在吃飯方式上。
文明的餐桌禮儀應從小培養,父母自己更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出好榜樣。
當然,餐桌禮儀還有很多,爸爸媽媽們不要偷懶,別想著出門再教、長大再教,從現在就開始吧。
日常無小事,在細節上培養好,孩子的未來也能夠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