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力就是學習力
很多家長在觀看久野泰可『重要的幼兒期應該學什麼,怎麼學?
』後,雖然知道思維訓練不是刷題,不是應試教育,但仍分不清思維訓練和其他應試性的訓練究竟有什麼不同,今天小編就來詳細解答一下。
題外話
教育的矛盾與焦慮
隨著認識的進步,很多家長傾向於為孩子營造一個氛圍更加和諧、自主的環境,不想給孩子過多負擔,因此拒絕孩子刷題獲取知識。
當然也有部分雞血家長恨不得孩子學成愛因斯坦。
整個社會營造的『做什麼事兒都要趁早』的焦慮氛圍,讓大部分家長彷徨不定。
而圖書市場充斥的是大量奔著靠刷題來增加知識的書籍,更加深了這種焦慮。
為什麼?
因為這樣才能讓書的作用『看得見』,才能顯得出『教育』的成果。
正文分割線
1
實物教育——練習與快樂同樣重要
思考:快樂和知識是無法融合的對立矛盾嗎?
教育的焦慮不斷提前,就造成幼兒教育的矛盾與迷茫,我們都說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卻又擔心這樣學不到知識,無法對應小學之後的繁重學業。
即便是不雞血的佛系家長,估計也已經給孩子積攢了半墻小書庫。
這造成很多家長一看到關於思維、訓練之類的關鍵詞,便會想當然地認為是填鴨式的刷題教育。
這部分家長看到了大量訓練給孩子帶來的負擔,但也存在矯枉過正的風險,忽略了孩子成長的特點——一定數量的練習積累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比如嬰兒學說話,一定是爸爸媽媽反復對孩子說,『爸爸』『媽媽』『蘋果』……孩子咿咿呀呀不斷重復練習後才掌握的。
隻有經過一定程度的練習,知識才能內化,成為認知的一部分。
但這是不是說不斷向孩子灌輸知識就是對的呢?
也不是的。
兒童發展有他自身的特點,他們是在遊戲中獲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的,需要自己去探索、發現、了解,直到掌握。
如果你拿著畫有『蘋果』的卡片強迫孩子認識這種水果,效果估計事倍功半,但如果你給孩子一個紅彤彤的蘋果,讓他聞一聞、摸一摸,咬一口嘗嘗,再告訴他這是『蘋果』,有了這種豐富的體驗,那麼用不了幾次他就會牢牢記住『蘋果』。
慢慢地,即便給他一個綠色或黃色的蘋果,他也很容易判斷那是『蘋果』。
為什麼?
因為他通過實踐對蘋果這一物品的外形、氣味、味道等有了豐富的認識,能夠根據這些信息判斷一個物品屬於什麼類型。
這是久野教學法提倡的『實物教育』,教會孩子認識不同物品的同時,掌握歸納、分析物品屬性的能力,如認識蘋果的橫截面和豎切面,將蘋果混在一堆蔬果中讓孩子學習分類。
知識是在了解社會生活和認識自然的過程中不斷學習、積累的,通過實物掌握相關知識後,再進行書面練習進行夯實鞏固,這樣孩子掌握得更加牢靠。
我們看一個例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