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有一次,我在菜市場買菜,遠遠地被一聲吼聲嚇到了:『一個2+3都不會,你怎麼這麼笨,你在學校都幹什麼去了?
?
?
』
我放眼望去,一個7歲左右的小孩,正坐在一張小凳子上,書本放在一張高的塑料凳子上,手裡還拿著一支筆,低著頭。
孩子的正前方坐著媽媽,媽媽手裡拿著孩子的作業,十分氣憤。
吼玩之後,媽媽就用本子對著孩子的腦袋拍打著。
再來說一下我朋友的一個故事,我朋友的孩子剛上一年級,每晚媽媽需要輔導孩子做作業。
有一次,我剛好在她家。
然後我朋友非常有耐心的給她孩子講解一個拼音,這個『Zhu,這是一個翹舌音,就像媽媽這樣子,你看;像平常我們說的注意呀、柱子、竹子呀,都是這個音,你看它是這樣寫的有三個不分‘z’、‘h’、‘u’……』。
然後孩子不是左看看就是右看看,不是上看看就是下看看,不是這裡撓一撓,就是那裡撓一撓,感覺渾身不對勁。
我朋友實在繃不住了,氣憤地說:『你看,咱們記憶力不好,那我們就多花點時間、多花點精力,多努力。
你看媽媽都給你講了不下10遍了,你不是這裡動一動、就是那裡動一動,你這完全就是態度問題嘛……』
可能是教育意識的普及吧,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都非常重視孩子剛上學的那幾年《特別是一二年級》,對孩子學習特別上心。
好幾次,跟寶媽朋友們坐一起聊天時,那些高年級的媽媽們,就特別囑咐我們這些頭胎還沒進小學的媽媽們:『一定要重視1、2年級,一定要陪著孩子做作業,讓她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否則到了3、4年級就很難提高了,特別時5、6年級,那基本上就墊底了』
我想我的朋友一半說對了、一半沒對。
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大腦發育尚未完善,特別是計劃功能與執行功能,很多時候確實需要父母幫忙、引導、指點。
但一二年級真的就決定以後了嗎?
這是未定的。
今天特別想說的是陪孩子寫作業雖然是不錯的想法,但我們是否都適合陪孩子寫作業、我們當父母的是否都作對了,卻值得我們深思。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我們陪孩子寫作業的初衷是什麼?
1、及時發現孩子學習上的遇到的問題並能幫助他
2、陪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己能主動的安排自己復習、預習、作業;檢查錯誤、主動學習、主動思考;
3、鼓勵孩子堅持。
4、孩子都是剛接觸學業,希望能有一個好的開頭,希望孩子有信心。
那是否我們陪孩子寫作業,就能達到這些初衷了呢?
顯然遠遠是不夠的。
這是知道與做到的區別,對父母的考驗也是非常之大的。
我們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呢?
1、觀察能力
我們需要看到孩子的細微反應,比如我朋友的孩子的多動。
為什麼孩子會多動?
真的是態度問題嗎?
真的努力就可以了嗎?
……
態度是一個抽象的東西,抓不住、也抓不牢,更加不利於具體行動上的指導。
這樣的抽象的東西,隻適合總結。
我們需要去觀察到孩子的細微反應,然後反思。
2、反思能力
反思能力需要我們當父母的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這為我們去改變做鋪墊。
孩子多動-》學習內容枯燥或是學習時間太長?
如果是學習內容枯燥,那孩子為什麼不能去做一點點枯燥的事情呢?
如果父母已經盡很大努力把學習變得有趣了,為什麼孩子還是不願意去挑戰、為什麼孩子會有畏難情緒?
……
以往的教育環節哪一部分做的不夠呢?
因為學習不僅僅是學習,更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生活的大部分時候《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一直都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勇敢面對必須做的事;我們沒有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提升能力感;孩子沒有感受到安全、反而焦慮、擔心被拋棄……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精神、進而影響孩子的學習。
這些需要我們去反思的。
3、耐心、足夠的精力
並不是指你有很多時間跟孩子耗,而是單純的很多精力,能夠絞盡腦汁去反思、去想辦法、去實踐、再反思、再調整、再實踐……的一個過程。
因為教育孩子沒有絕對的辦法,但你有足夠的精力一直去反思總結進步,孩子肯定會越來越好的。
4、有技巧、有方法、懂孩子
我記得我曾經在電視劇裡面看過這樣一個場景:姐姐《20多歲,父母不在了》想讓弟弟《已經學過乘法口訣》熟背乘法口訣,就在桌子上放了一大盒弟弟最喜歡巧克力。
他們兩個就面對面坐著,弟弟就開始背乘法口訣,錯了一個就停下,姐姐吃掉一個巧克力,弟弟就重新開始。
就這樣一直一直,最後弟弟全背了,但巧克力隻剩下一顆了。
《當然姐姐最後也吃的吐了》
所以,有時候我們在陪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也是需要一些技巧、一些方法,更能懂孩子。
而不是重復、重復、再重復……那樣隻會讓原本枯燥的學習,變得更加枯燥而已。
5、心理準備
學習習慣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不是你今天告訴孩子要復習、要預習、要寫錯題集,孩子就能立馬學會;我們需要把學習的好習慣教給孩子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孩子學會需要很長的時間,孩子能保持穩定不變,亦需要很長時間。
這個時間不是一天為單位的,也不是以月為單位的,而是以年為單位的。
可能是2年、3年,甚至4、5年。
但我們一直這樣堅持,我想孩子終會從中受益的。
但前提是你需要有這些陪孩子寫作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