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微博上看見了幾個視頻,是家長在教孩子做算術,幾個很簡單的十以內加減法硬是給孩子急的抓耳撓腮,家長也是氣地問天問大地,自己家孩子平常也不傻呀,怎麼就連個十以內加減法都算不好!
於是看著孩子寫作業的時間就成了最難熬的時間,不僅是折磨家長,也更折磨孩子。
孩子本來學不會就已經足夠心煩,家長再不停的催促,更是加重了孩子心理的恐懼感,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
其實,理科知識的學習不論是在哪個年齡階段來說,都是很棘手的問題。
這其實也有很多的因素,包括理科本身比較枯燥,入門沒有那麼容易,孩子並沒有找到學習的方法等,表現在小學階段的孩子身上,就是數學學科非常吃力,而且並不會形成比較有邏輯的思維方式。
很多家長可能會覺得,小學階段談思維邏輯有些太早,太過,但殊不知思維邏輯是以後的學科學習的基礎,隻有有一個很正確的思維邏輯,才能夠理解以後的學科所講的內容。
怎樣引導孩子去養成一個科學的思維邏輯呢,先拿一個例子來說一下。
比如說孩子喜歡吃糖果,為什麼孩子能感受到糖果的甜味呢?
因為舌頭上有一萬多個味蕾,味蕾能夠幫助孩子感受到味道的存在。
那糖果為什麼是甜的呢?
糖果是由蔗糖做成的,甘蔗是甜的,那蔗糖就是甜的,糖果就是甜的了。
從甘蔗到糖果,又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呢?
從蔗糖到糖果經歷原子到分子的分離過程。
以上的例子來自於『妙趣科學課』系列中的《糖果大本營》,從孩子感興趣的糖果開始,一步步地展示糖果的制作過程,糖果中蘊含怎樣的科學知識,那這些科學知識又是怎樣以有趣的語言展現給孩子的,在書中都能夠看到,在每本書的末尾都有小測試題,能夠讓孩子測一測自己到底學習到了多少知識。
《妙趣科學課》這套書不僅是說到了糖果,它們從孩子身邊最喜歡的事物入手,告訴孩子吃餅幹,吃冰激凌,喝熱巧克力,玩遊戲,看漫畫,打電話,坐過山車,乘飛機,賞煙花,堆雪人,看月亮等等日常小事背後,都蘊藏著有趣的科學知識,讓他們了解,我們的生活與科學是分不開的。
這套書有15本,切入的主題也有15種,它們涉及到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天文、經濟學、地質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航空航天工程等20多門學科知識,讓孩子在未曾接受這些學科教育之前就能接觸到相關的知識,從小打好知識學習的基礎,養成科學思維,在以後學習上或者生活上遇到問題的時候,就能夠用科學思維去看待問題並且解決問題,家長擔心的理科問題,也會有所緩解。
孩子可能會對相對枯燥的知識感到入門很困難,家長能做到的就是選擇正確的方式去引導,找到一套孩子看得懂讀得懂的科普書,讓孩子的理科知識入門變得更加簡單吧。
點擊閱讀原文 把文中好書帶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