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將網絡稱之為繼報刊、廣播和電視之後的第四媒體,網絡的出現給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等帶來便利,同時,由於少部分人不能合理、科學的使用,也會帶來一些『副作用』——網絡成癮。
如今,未成年沉迷手機遊戲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也越來越低齡,大人為此焦慮不已。
孩子沉迷手機隻是一個表象,背後的家庭和教育占據很大的一部分因素。
以下三種家庭,孩子會更容易沉迷手機和遊戲。
01
第一種家庭:
不斷否定和打擊孩子
一個孩子成績不好的主要原因是遊戲嗎?
不是。
恰恰相反,這些孩子中有很多是因為在學校和家庭裡不斷受到批評和指責,才跑到遊戲裡找自信和成就感。
鄰居家有一個10歲的男孩,他愛打遊戲,不愛說話,成績在班級裡墊底,還特別的叛逆不聽父母的話。
鄰居為了幫兒子戒除對遊戲的沉迷,用了無數種方法,卻並沒有成效。
直到去年,孩子媽媽生了一場大病。
病中的媽媽身心憔悴,放棄了和孩子一貫的劍拔弩張。
然而,他們卻發現孩子好像幾天之間就長大了,懂事了。
媽媽開始試著和孩子談心,在她的溫柔鼓勵下,孩子終於吐出心聲:『在你和我爸眼裡,我就是一個學習不好的傻子,可是在遊戲裡,卻有很多人羨慕我打得好,沒有人看不起我』
媽媽這才意識到,每一次對孩子學習上的不滿和斥責,不但沒有讓孩子振作起來好好學習,卻把孩子越推越遠;孩子表現出的『不屑一顧』其實都是內心受傷的掩飾,他渴望著父母的肯定卻得不到,隻能到遊戲中尋找。
男孩說的話,也是很多孩子內心的聲音。
這些孩子在家裡缺乏價值認同,精神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自然會到虛擬世界中獲取。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遊戲比大人更懂孩子的心,每闖一關的獎勵;過關斬將的痛快,正面且及時反饋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遊戲裡的朋友也多,拿起手機,他們就可以一呼百應,所有的委屈和壓抑都能在遊戲中釋放,成就感得到巨大的滿足。
如果我們家長教育孩子的模式可以參考一下遊戲的規則,獎懲有度,正面激勵,讓孩子獲得足夠的信心和成就感,那麼一定也可以激發孩子學習的動力。
02
第二種家庭:
陪伴和溝通太少,親子關系太差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佈『中小學生及其家長網絡遊戲認知與態度研究』的報告,報告顯示:孩子沉迷遊戲行為與親子關系密切相關,親子關系越差,越易導致孩子形成沉迷網絡遊戲的行為。
反之,父母與孩子的親密度越高,越關愛孩子,孩子越不會沉迷於網絡遊戲。
在一段不良的親子關系中,都會引起孩子的空襲、逃避甚至是逆反心理,進而去遊戲裡尋找快樂。
比如忽視:
在我們身邊,帶孩子玩手機,是最常見的現象之一,一些媽媽一旦忙起來,就把手機丟給孩子,孩子瞬間安靜下來。
《少年說》中,小學生葉子健委屈大喊:
『你們大人總是這樣,為了圖現在的安靜,用手機穩住我們。
等我們長大了,沉迷於手機,你們又會覺得,是手機耽誤了我們。
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在小的時候,是誰把手機塞到我的手裡?
又是誰,放棄了對我的關愛和陪伴?
』
如果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太少,加上父母的壞榜樣,孩子愛上手機隻是時間問題。
再比如專制:
有一位爸爸對孩子特別嚴格,每天給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的,孩子稍有出錯,就要被他嘮叨甚至打罵,像手機這樣的東西,更是不讓孩子碰,他甚至學網上的家長,在家裡安裝了一個攝像頭,監督孩子學習,讓孩子對他又怕又恨。
在這種密不透風的控制,換來得是孩子更為嚴重的叛逆。
孩子今年上了高中,受同齡人的影響,對遊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背著父母,偷偷在學校借同學的手機玩,還用平時省下的零花錢,買了一部二手手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親子關系缺失和沖突,都很容易將孩子推向網絡虛擬世界去尋求安慰。
03
第三種家庭:
父母經常爭吵,家庭氣氛太差
綜藝節目《老師請回答》裡,也有一個喜歡玩遊戲的15歲的少年,高一上了一年學以後就停學在家裡打遊戲,夢想成為一名電競選手。
做父母的,自然是不會同意孩子選擇這樣一條路。
他們用各種極端的方法阻止孩子,斷網、沒收電腦、手機,沒想到得到的結果卻是更激烈的反抗,孩子將家裡的電腦電視都砸了。
然而,老師在幫助孩子的過程中發現,少年並不是一開始就對遊戲有很大興趣,在他開始喜歡遊戲的那段時間,正是父母感情不和、鬧離婚的時候,他的家庭中充滿不安,與父親的關系也如履薄冰。
遊戲的出現,某種程度上成為他的宣泄,也被他用做逃避現實中不想面對的事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