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動物故事能溫潤孩子的內心?《網路文章》

1

有沒有一個讓你念念不忘的寵物?

很多看過《忠犬八公》的人都會被根據事實改編的這個故事感動。

20多年來,說到寵物,我首當其沖地想到的是我小學時候養的一條黑狗。

雖然隻有不到兩年的相處,雖然已經快30多年了,每次想到它,都是滿心的溫暖。

甚至幾年前突然夢到了那隻狗,夢裡的瞬間會被它無聲的註視擊中,醒來已是淚眼朦朧。

我依然記得他每天跟在我後面,陪我拾柴、買東西、滿街亂跑時的安全感,也記得它看我時那汪出眼睛的信任,還記得自己情緒低落時,躲在院子角落裡抱著它時找回的安慰。

先生說他小時候喂的一隻波斯貓很沒眼力勁兒地每天欺負家裡的女主人,最終在媽媽忍無可忍,以『要貓還是要媽』的選擇中無奈送人。

我問過周圍的人,幾乎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曾經養過的寵物的故事。

或感動、或者讓人發笑,也或許滿滿的憂傷。

2

動物的治愈力

艾略特說:動物是最可親近的朋友。

它們從不提問,也不指責。

從不提問和從不指責有什麼力量呢?

我聽某位心理治療師說過這樣的話,很多人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不停地在傾訴:

要麼是在講故事,把自己陷入某種情緒中,祥林嫂般地一遍遍催眠自己,說服別人。

要麼是在用說教、親情、可憐、『關愛』等方式不停地努力控制對方。

而隻有那些撤去故事、控制、偽裝的,直面自己內心的對話才能有真正的治愈和成長的力量。

當我們與人打交道時,往往不自覺地給自己就戴上了面具或者偽裝。

隻有動物,從不提問,從不指責,讓我們無需向別人表演『我是誰』,而是可以直面內心,讓壓抑的情緒自然流淌。

所以動物的治愈力是一種直指內心的觸動。

正因為如此,被我們這些尚未完全成長的父母教養長大的孩子,更是需要動物的治愈。

3

這樣的故事會讓孩子懂得敬畏

馬文秋在他的荒野動物故事中,就是展現了這樣的力量。

1、有溫度的故事才能走入內心

如果僅僅是動物的故事,孩子們隻是看著他們的悲歡離合,而馬文秋的動物故事,多是以主人公探險大自然過程中發生的,這樣的角度總是讓孩子有非常強的代入感,隨著故事的發展而揪心,而喜而悲。

比如《雕蛇大戰》這本書中的同名故事中,當『我』看到眼鏡王蛇試圖去吃林雕鳥巢裡面的小鳥時,一顆心也會因為擔心弱小而揪起來。

2、敬畏心在閱讀中逐漸養成

作者在寫這些故事的時候,總是很貼心的提醒小讀者,大自然的探險需要帶著敬畏心。

而在描寫動物的時候,也是如此。

致命的眼鏡王蛇是如此,食草動物也是如此,狡猾記仇的豺更是如此。

其實動物和人類的交往中,最容易保持平等了。

3、野性的力量充滿神秘

孩子了解動物,經常是在動物園,但作家馬文秋卻把對動物的了解放到了大自然中,通過故事,讓孩子看到動物在野性狀態下的樣子。

動物不再是任人觀賞的玩物,而是在大自然中用自身智慧和能力生存的故事,順應自然、順應天性的狀態本身就充滿了神秘感,讓我們的孩子對生命、對自然自發生出敬畏感。

同時,這樣的故事中,展現了大自然中動物的真實狀況,卻又避免了一些暫時不適合給孩子展示的情結。

用這樣的故事,溫潤孩子的內心,慢慢的靜待成長的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