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數感,讓孩子看見數學、喜歡數學、活用數學。《網路文章》

孩子學數學的經驗通常都是:狂寫練習題、瘋狂考試、背公式……長久下來,怪不得孩子都討厭數學。

為此,賴以威老師特別創辦數感實驗室,希望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向人們證明,數學不是與生活無關又無趣的復雜計算!有好的數感,才能看見數學、喜歡數學,甚至活用數學!

孩子的數學卡關怎麼辦?

快來培養「數感」吧!讓大人小孩擺脫「數學恐懼症」,從看見數學、喜歡數學、到活用數學!

數感是什麼?

數感《Numeracy》:相對於美感、語感的能力,與數學、抽象思考相關。

一個詞匯會隨著不同時空背景而被賦予不同的意義,「數學」是一個最佳的例子。

在臺灣,數學給人的感覺是「與生活無關的、無趣的復雜計算」。

這感覺來自我們過去接觸數學的經驗:寫滿整張考卷背面的算式,好不容易搞懂了數字,英文字母xy又跑出來攪局;一道道公式得背,得記什麼時候用哪一道;應用題更沒完沒了,小明超討厭,總是跟哥哥反方向用不同速度跑操場,看到一棵樹就想算出後面的山有多高。

類似的學習歷程,幫助一代代的臺灣學生在數學知識上領先國際,但相對的,也植入了對數學的種種負面印象。

數感:數學與生活的連結

生活中有數學嗎?

請試著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請描述這張桌子,寫下你想到的形容詞。

2.站在小學司令臺上,看著來參加朝會的全校學生,你該如何估算有多少人呢?

請看看第一題你寫下的形容詞,把跟數學有關的,例如長方形、4隻腳都畫掉。

再看看剩下來的形容詞《通常是顏色》,請問,你覺得你還有充分描述到這張桌子嗎?

第二題,如果你恰好是這所學校的老師,知道每年級有x班,每班有y人,再乘以6個年級,6xy就是答案了,你甚至不需要站在司令臺上曬太陽。

反過來,不會數學的人隻能一個個數,沒有第二條路。

現在,你有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關系了嗎?

其實我們常常在用數學,隻是過於自然,或是把數學想得太難,反而忽略了。

數感,就是要先讓你有意識地知道自己在用數學,進而思考,那些地方還能使用數學。

培養數感的第一步是讓小朋友「看見數學」,不斷在他們的生活情境,感興趣的事物《遊戲、玩具、故事》中發掘數學的連結,用數學詮釋出有別於原本的不同面貌。

例如用統計學看《名偵探柯南》到底發生幾起命案,或是M&M’s 巧克力各種顏色的比例。

看見數學是一切的起點,因為看見與生活的連結,發現數學原來對生活有幫助,漸漸的就會「喜歡數學」、「活用數學」。

計算與數感 VS. 基本動作與比賽

用籃球做個比方,運球、傳球、三步上籃等基本動作練習很枯燥乏味,一味的拍球《每分鐘差1下還會被扣分》,根本不知道有什麼用。

要到上了球場,才會知道原來基本動作這麼重要,為了要獲得比賽勝利,也會更認真的練習基本動作。

過去我們的數學學習,大多就隻是著重於「基本動作練習」,而數感的培養,是要讓小朋友看見生活中的數學球場,體會到比賽《數學》的樂趣,回過頭來,更認真的學習數學,並且,真的懂得活用數學。

用剛剛操場人數的問題來看一個活用數學的例子。

1976年柏克萊大學教授雅各佈《Herbert Jacobs》提出一個估算人潮的方法,當時他面對的是廣場上一群示威遊行的大學生:看看每平方公尺有幾人,再算整個操場有幾平方公尺。

用這個方法,連幾班、每班幾人的事前信息都不需要。

這就是更活用數學的例子。

記得以前我念書學英文的時候,很強調文法、單字。

當時許多朋友《包括我在內》就算英文考試高分,到了國外,初次跟外國人交談卻沒有比國一的時候好太多。

得在國外生活了一陣子,才慢慢進步。

語言要有環境才會學得好,你也可以把單字文法想成是基本動作,國外環境是球場。

比起語言,數學的環境不需要買機票飛到國外,只要你留心,就能隨時踏入數學的世界。

然後,具備數感的你會發現數學根本不是「與生活無關的無趣的復雜計算」,而是「與生活有關的有趣的邏輯思考」。

相關鏈接:

這三本書讓小學數學學習變簡單!

你不能錯過的小學數學閱讀書單 《1-2年級》

你不能錯過的小學數學閱讀書單 《3-4年級》

你不能錯過的小學數學閱讀書單 《5-6年級》

初中生不可錯過的數學閱讀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