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寶寶看書,既能增進親子情感,也有助於孩子養成閱讀習慣。
本文針對寶寶閱讀的常見問題,提供關於如何選書、共讀方式、閱讀環境營造等觀念的說明, 幫助家長從孩子零歲起,就能展開適切的親子共讀。
Q1 家中有學齡前孩子,如何為他佈置家庭的閱讀角落?
閱讀的進展不是獨行的,它必定與語文的其他領域《象是聽、說、寫》一起成長,也互相助益。
所以我們要用心的為小小孩設置一個豐富的家庭閱讀環境,讓這個環境自己能『推動』閱讀,轉化成為書寫、表達、繪畫、表演等多樣化的經驗。
在孩子的閱讀環境裡,應該配備書寫、繪畫……等工具,讓環境的硬件設施,自行『鼓勵』跨領域的探索;讓環境的氛圍,自然的『帶動』跨經驗的整合;讓環境自己『邀請』孩子到那兒看書、思考、想象和調節情緒。
此外,在閱讀角落裡,你一定會放置書本和其他工具;相信你也希望孩子養成自行收書、收玩具的習慣。
但要孩子養成物品歸位的習慣,需要考量孩子的能力,不能把閱讀角當成倉庫來處理。
比如說,你把所有圖書像圖書館的架書方式,直立的陳設在孩子的書架上,就無法讓孩子養成歸書的習慣。
因為要把書直立放好,對幼兒來說太困難,要不就是書倒下來,要不就是拿一本,其餘的可能掉滿地。
所以,考量幼兒的能力,是佈置一個成功《具有功能性和自主性》閱讀角的基礎。
為孩子佈置家庭的閱讀角,可參考以下重點:
專屬空間:在家中一角,為孩子佈置一個專屬的小空間。
那兒隻有一定數量的書《可替換》、舒適的靠枕、溫柔的燈光,讓空間表達閱讀的重要和親密。
分類放置:能獨力拿取和放回書本或玩具,是自我在閱讀行為和探索行為上的能力。
所以大人可把圖書和其他玩具分類放置,而且數量不能多,讓小小孩《甚至是一個爬行兒》能自行拿取,也能養成自行收拾的好習慣。
比如說,把八~十本左右的書放在一個籃子裡,讓幼兒能靠著自己的能力,拉出書籃、拿取和放回書本。
延伸物和活動:有不同的延伸物,象是佈偶、圖卡、小道具……等,讓小小孩延伸書中情境和理解。
延伸機會愈多,理解的層次也就愈深刻。
環境字:有自制海報《如放大的手指謠歌詞》或環境字,讓孩子從唱歌、念詞、動作和指字等的綜合行為裡,探索語文的常識,象是口語應對字音、從左到右的書寫方向性……等。
各種探索語文的工具:在孩子的生活空間裡,提供各式的書寫工具、紙張,讓孩子探索語音、語意和書寫文字間的關系;也讓孩子體驗『讀者』和『作者』之間的不同角色和觀點。
Q2 看字卡算是閱讀嗎?
廣義的閱讀,不隻局限在閱讀書本,只要是看到文字符號能轉換出意思,都能算是閱讀。
所以,讀商店的招牌、交通號志、修馬路的告示牌、飲料罐上的說明,都能算是閱讀。
如果孩子看字卡可以解讀出意思,也算是閱讀的一種。
我們也許應該從另一個角度來問這個問題:寶寶的閱讀一定需要字卡嗎?
答案是『不一定』。
因為識字的機會和素材無所不在,家長只要善用生活中各樣豐富的素材,多和孩子說話互動,營造學習的環境和愉快的閱讀體驗,就能培養出小小愛書人。
閱讀的學習並不一定需要透過字卡來幫助,所以字卡和閱讀不能劃上等號。
但是讀字卡也不是全然無用。
讓孩子從很小開始看字卡,一方面刺激大腦學習,一方面大量儲備字匯也是種學習的主張。
《如何教寶寶閱讀》的作者杜曼博士就主張透過字卡幫助孩子學習閱讀,他的方法也有相當多的擁護者和實踐者。
隻是有些家長在使用字卡的過程中,會過於專註在強調識字量,或者過於誇大識字的功效。
事實上,杜曼博士的字卡不隻是為識字,也是為閱讀,從字卡到閱讀需經歷『單字、詞組、短句、句子、書本』五個階段,按著步驟,循序漸進。
在使用字卡的過程中,最大的考驗並不在孩子,而在於家長;家長必須持續有恒心的陪伴,才能達到顯著的功效。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在《讓孩子的大腦動起來》一書中,提醒家長別太早強迫孩子學認字,因為有研究發現,過早學會認字的孩子,上小學後學習態度會比較被動,對很多事情不感興趣。
閱讀最重要是樂趣的培養,當孩子感受到親子共讀的樂趣,以及閱讀過程中的快樂經驗時,用不用字卡應該都沒有關系!
Q3 講既定的故事給孩子聽,會限制他的想象力。
真的嗎?
在閱讀的素材選擇上,講既定的故事給孩子聽,會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嗎?
答案當然是『不會』。
所謂的既定故事,指的是透過創作者寫成的故事;創作這些作品的過程中,作者運用了過去的背景經驗和想象力完成故事。
如果我們慎選讀物,那麼每本書都是一個創意的產物。
當孩子在閱讀中愉快享受作者的創意,這個刺激並不會限制他們,反而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樣,可以看到更高更遠的世界,為未來累積活潑豐富的創意資產。
什麼是想象力?
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上對想象力的解釋:『想象力是分析、綜合既得的舊觀念,以重新創造或構組思想與形象的能力』 從這個解釋中就可理解,想象力並不是無中生有的空想;想象力需要在舊有的經驗中發展,從過去所擁有的信息裡,整理發想出新的東西。
因此,想象力是種奇思妙想,卻不是胡思亂想;對孩子來說,這些奇思妙想是建構在過去接觸的事物中。
學齡前的幼兒生活經驗非常有限,想要培養幼兒的想象力,最好也最簡易的方法,就是透過閱讀和遊戲。
Q4 什麼是無字圖畫書?
沒有字,爸媽該怎麼講故事?
無字圖畫書為一種圖畫書的類型,是一種不透過文字、單純運用圖像說故事的創作類型。
因為沒有文字,很適合學齡前的幼兒,可做為讓他們熟悉閱讀的暖身書。
無字圖畫書也很適合當做培養孩子表達能力的讀物。
透過共讀無字書,大人小孩可以一起閱讀圖像,一邊提問互動,一邊說故事。
親子共讀無字書時,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會有不同方式:
二~三歲的幼兒:家長可和寶寶就著每個頁面停留一些時間,指出圖像的重點,鼓勵孩子注意圖像上的細節,說說故書中的角色、動作、物件。
記得不用勉強孩子一定要讀完整個故事。
三~五歲的小小孩:最初幾次,請家長帶著孩子,邊看邊說故事;之後就可鼓勵孩子按著圖像說出內容。
家長可以注意孩子用的字匯和句子,適時的贊美、鼓勵他;並且適時加添新的字匯,增加孩子語匯的豐富度。
五~七歲的小讀者:大一點的孩子會想要搭配圖像說出故事,家長可以從旁協助。
特別是在說故事前,孩子需要有充分的機會看完整個故事,否則他們很容易隻注意在單一頁的圖像上,而忽略了事件的連續和完整。
當孩子已經全盤了解故事,也可以清楚說故事之後,就能在原有架構中加油添醋,發揮想象,口說故事、或是寫成文字,都是很好的語言培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