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純真,總是那麼讓人感動。
他們的心中沒有算計,也沒有圓滑和事故,隻有一雙純凈的眼睛中間倒影著一顆天真的心。
直到有一天,你遇見了一個熊孩子,他摔壞了你的手機,搶走了你的手辦,把你家整的一塌糊塗,還一臉可憐的像熊父母們告狀,說你小氣。
這時候,什麼純真,什麼可愛全部不見了,你分分鐘想要教他好好做人。
大人裡面有道德高尚的好人,也有毫無底線的惡人。
小孩子裡其實也一樣,天真可愛的當然很多,但是新聞裡犯下令人發指罪行的小孩子,也不是沒有。
這就不得不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對於小孩子的認知,是不是存在偏見呢?
我們對於孩子的印象,是不是一種大人心理的投射呢?
純真與其說是孩子的天性,不如說是我們成年人自己的道德想象。
就像對於很多動物行為,我們總愛用『愛情』,『親情』,『忠誠』和『守護』去解讀一樣。
那些你以為的美好情感,也許隻是動物自己都無法理解的本能,而很多狗狗的忠誠其實是『笨』,是一種『慣性』。
我們自己解讀成了讓我們感動的東西。
兒童也一樣,最近很多研究表明,孩子對於善惡,公平,等級等等人際關系的認知,其實早在6個月到1歲就已經領會了。
我們想象中他們一臉純真,對任何事情都保持天真和無知,其實是一種認知偏見。
比如對於好人和壞人的判斷,嬰兒從6個月開始就已經有了傾向,偏向於那些好人,排斥那些壞人。
研究者給6個月大的嬰兒看兩個視頻,一個紅色圓形小人在努力爬山,一個視頻裡出現三角形壞人幫助圓形小人爬山,另一個視頻裡出現方形的藍色小人破壞小人的爬山。
最後把藍色方形小人和三角形壞人放在嬰兒面前,嬰兒會選那個好人。
6個月的嬰兒已經有了善惡的判斷,並且開始主動去選擇了。
還有公平,在15個月大的時候,嬰兒開始意識到公平這件事,研究者也給他們看給人分餅幹的圖片,一張圖裡兩個人每人三塊餅幹,另一張圖一個人1塊,另一個人三塊。
15個月大的嬰兒就會盯著後一張圖,表示疑惑而不解。
這不僅僅是對餅幹感興趣,當研究者把裡面的人換成一個枕頭,嬰兒就不再關注了。
更神奇的是嬰兒對於等級觀念的關注,在10-13個月大的時候,研究者給嬰兒看『給人讓路』的視頻,一個是小方塊給大方塊讓路,一個是大方塊給小方塊讓路。
嬰兒對後者明顯表示疑惑,因為他們認同『強者支配弱者』。
還有就是互惠互利,研究者給小朋友兩塊糖,問他們願不願意分享給新來的小朋友們,所有人都表示願意。
然後研究者告訴小朋友,這些小朋友一些將會留下來當同學,一些人將會離開。
然後小朋友們給那些將會留下來的小朋友送禮的概率遠高於後者,因為他們對於人情賬已經有了清晰的認識,對於如何進行人際關系維護,也有了本能的理解。
從群體進化的角度看,這些都是寫在基因裡的本能,是『如何與人合作』的本能在基因裡的傳承。
先辨別善惡,然後理解公平,最後知道這個世界強者支配弱者,還知道要相互送禮維護關系,基因裡的東西可比很多成年人懂的都要透徹。
隻是在成長過程中,很多家長的教育反而把這些天性裡的東西給扼殺了,他們的無限溺愛扼殺了這些『利於協作』的善良機制。
而本能裡那個自私而碩大的自我,慢慢地被喂養長大,最後成長為一個巨嬰。
所以現實世界中你會發現,真正天真的往往是一些不懂人情世故的成年人。
小朋友們反而因為幾百萬年的遠古祖先留下得遺產,活得很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