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想要好好說一句話,到底有多難?《網路文章》

『如果你覺得自己長大了,那你可以和父母住一周試試』

說實話,大多數青春期孩子和成年後的大學生,幾乎都很難在疫情居家隔離的狀態下,和父母和諧融洽地相處超過一周的時間。

總結一下就是:

小學階段,孩子因為年齡尚幼、心智未成熟,隻能被動地依賴父母和家庭而生存;

初高中階段,孩子逐漸有了獨立意識,但在生活和經濟上卻不得不依靠父母的支持;

大學生階段,孩子的智商和理智完全成熟,不過因為學業限制,隻會花錢、不能賺錢。

也就是說,很多父母都在自以為是和匆匆忙忙中將孩子撫養長大,花費時間、精力和金錢,讓孩子學習功課、提高素質和升級考證,卻唯獨忘了:

培養孩子和父母的融洽感,和在家庭中的歸屬感。

以至於在孩子長大後,父母和孩子想要好好說一句話,都很難。

第一,沒有共同語言。

在孩子的事情上,許多父母一直以來,就是操心學習和成績。

但對於孩子所喜歡的遊戲娛樂,還有整天抱著玩的手機電腦,家長們不是嗤之以鼻,就是談虎色變。

甚至在他們的腦海裡:

只要孩子不學習,就是浪費時間;

只要孩子在休息,就是不好好努力;

只要孩子分數低,就是沒出息、不懂事。

那麼家長抱著這樣的思維見識和孩子相處,本來已經在學校和生活中承受了太過深重的學習壓力的孩子,自然會覺得有些不堪重負。

所以每逢家長在孩子面前一念叨學習、考試和成績,青春期孩子們就會無一例外地表示反感、鬱悶和痛苦。

這就在無形之中,造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隔閡,甚至不自覺地,形成了一道曠日持久並且無法撫平的誤解溝壑。

第二,父母要求過高。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父母的要求是背唐詩、學英語、練鋼琴;

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一旦有門考試的成績不是滿分,不少家長就會『興師問罪』;

而對於初高中階段的孩子,最讓父母們『心潮難平』的,自然是競爭愈加激烈的中考和高考。

至於考上大學、已經成年的『孩子』,找工作和談對象,又成了許多父母『恨鐵不成鋼』的煩惱所在。

結果有不少父母,不但將自己年輕以來追求高品質生活和高消費理念的願望理想,強加給了自己的孩子,還『癡心妄想』地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在這個『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超過千萬』的嚴峻就業形勢下,能夠找到一份錢多事少離家近的『鐵飯碗』。

不難想象,父母對於孩子過高的期望和不切實際的企盼,既增加了現在的孩子應對學業、就業和人生的壓力,也給在『應試教育』的桎梏下,原本已經滿目瘡痍和岌岌可危的親子關系,蒙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

第三,不尊重孩子。

說實話,為人父母,掌控著家裡的經濟生活和時間空間,對於年少無知、沒有經濟能力,從小到大忙著學習,最後考試成績卻一塌糊塗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些無奈和不屑的態度。

簡而言之就是,父母對孩子,很難尊重得起來。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自己是全新的自己,從小到大最渴望和最珍視的,就是父母和家人對於自己的認可與尊重。

其實每個孩子都知道要努力學習、提高素質和學歷,將來才有條件和底氣,應對日益慘烈的職場競爭。

但是每天在學校教室裡學得頭昏腦脹、渾渾噩噩地回到家裡,又需要面對無時無刻都在嘮叨囉嗦的家長的冷眼和苛責中,開始每天『下半場』的作業任務。

換做是誰,也很難體會到輕松愉悅和溫暖感動吧?

實際上,父母和孩子,本應是拴在應試教育、求職就業和婚姻家庭上,同一陣線的奮鬥者。

但如果因為父母隻顧著操心、督促和逼迫孩子的學習考試,從來都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培養親子互動和感情上,以至於父母和孩子之間,幾乎沒有共同語言、始終要求過高,並且一直以來都不夠尊重和理解孩子。

那麼等到『孩子』大學畢業或是逢年過節回家的時候,父母和孩子之間還是沒有什麼話題可以聊,無時無刻都在催著孩子找工作、談戀愛和生孩子。

那麼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還能剩下幾分,又將置身何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