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女孩間的霸凌,孩子正在經歷父母、老師看不見的痛苦!。《網路文章》

每次校園霸凌事件的出現,總能讓家長們背後一涼,看著被拳打腳踢、威脅的孩子心疼不已。

然而,這類霸凌之外,還有一種家長們看不到的欺凌,正在看不見的角落折磨著女孩們。

男孩之間一時沖動就用拳頭解決問題,這種方式容易被老師和家長們發現。

而女孩之間的隱性攻擊不會留下任何物理傷痕,這種不被家長、老師所知道的霸凌,讓受害者無法得到來自成人的支援。

美國作者蕾切爾·西蒙斯在自己的書裡專門探討了女孩被隱性攻擊、霸凌的問題。

書中有兩個事例:第一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奇伍德學校的九年級女生,她們洋洋得意地向西蒙斯分享了自己霸凌別人的手段:在走廊上猛撞其他女孩——老師會以為你在走神;把另一個女孩的書碰掉了——老師會當作意外;寫一張匿名紙條、畫一張可笑的漫畫、翻白眼、散佈流言蜚語、告訴老師她作弊——反正老師也不知道是誰做的,即便被發現了,只要流著淚道歉就沒事了。

第二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凱茜的十歲女孩。

凱茜、貝卡和凱莉,三人原本是好朋友。

但有一天,貝卡突然打電話問凱茜喜不喜歡凱莉,還說了不少凱莉的壞話。

凱茜不想說關於凱莉的壞話,便試圖轉移話題。

可沒想到,凱莉當時就在貝卡家裡,掛了電話後,貝卡告訴凱莉,凱茜罵她。

隨後,貝卡和凱莉就開始一起針對凱茜:無視凱茜說的話;排隊時勾肩搭背,拒絕凱茜的加入;寫小紙條造謠凱茜住棚屋,窮到買不起好衣服。

為此,凱茜又無助又自責。

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她不知道自己還能支撐多久。

隱形霸凌也是霸凌

中國人民大學的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項目對全國一萬多名初一學生進行了持續的跟蹤調查。

調查顯示,在初中階段,有61.2%的學生受到過至少一種形式的校園欺凌。

也就是說,兩個孩子中,至少有一個被欺凌過。

女孩的隱性攻擊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關系攻擊,刻意冷落、毫不理睬、把受害者當作透明人的行為;

第二種是間接攻擊,在學校裡散播謠言,用輿論來傷害對方;

第三種是社交攻擊,攻擊者拉攏他人,一起對受害者進行社交排斥,降低受害者在學校圈子裡的地位。

這類霸凌沒有傷痕,哪怕被大人們知道,也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可事實上,對女孩真的沒有傷害嗎?

家長們認為的小打小鬧,放到年幼的女孩身上可能造成沉重打擊。

想想被排斥的女孩坐在教室最不起眼的角落,低著頭,縮著肩膀。

更絕望的是老師知道可能也認為小題大做,而且不一定相信,畢竟有些攻擊者看上去十分乖巧、甚至成績優異。

家長甚至覺得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太內向,不願意和別人玩,人緣不夠好,社交能力有缺陷。

在長期隱性霸凌下,孩子會以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不敢把這些遭遇告訴父母或者老師,選擇獨自默默忍耐。

所以,家長們一定教會女孩,如何應對這種隱形霸凌,不然會在孩子心靈留下無法磨滅的傷痕,甚至造成慘劇。

女孩如何擺脫社交霸凌

第一點,勇於放棄和結束惡性關系。

女孩之間的霸凌往往被友誼的表象所掩蓋,攻擊者可能正是表面無比關愛自己的好友,卻會說『人家怎麼可能喜歡你?

』『你不覺得自己講話有口音嗎?

』。

女孩要學會認清朋友的話是否有惡意,和『毒友誼』說再見;

第二點,學會正面溝通。

女孩們要克服直面溝通的恐懼,寫日記也是一種宣泄。

但和對方好好聊一聊,承認自己的痛苦,希望對方不要繼續傷害自己,才能真的解決問題;

第三點,學會建立交朋友的標準。

家長可以慢慢引導孩子,互相認可、尊重、包容,不苛求對方,這才是真正健康的友誼。

第四點,學會拓寬自己的興趣面。

大多數女孩習慣從朋友那裡汲取力量和安全感,但自信應該是由自己給予的。

多帶孩子出去運動、遊玩、鍛煉孩子學會自信,自然會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還記得北京冬奧會上,王蒙那句經典話語『我的眼睛就是尺』,如此霸氣自信的運動女孩,哪怕校園霸凌者碰到也得繞道而行。

信心是運動中最重要的心理因素。

隨著力量、技能和耐力通過訓練增加,女孩將對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

運動中的磨練會強大女孩的內心世界,相信自己,對自己了解的事情、能做的事情深信不疑。

不再因為別人的幾句話、惡意行為而產生自我懷疑、自卑等負面影響。

《本文章圖片均來自網絡,若發現不妥,請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