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男孩的教育切勿『硬碰硬』,不聽勸,容易弄巧成拙害了孩子。《網路文章》

傳統育兒界有句俗話: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很多家長都覺得,家裡有男孩兒的話,孩子的性子一般都是『過於活潑』的,所以在教育男孩的時候,就需要采用一些比較『硬』的教育方式,才能夠達到教育的效果,但事實並非如此。

小毛在小時候是很聽話的,一直到上小學之前,小毛的爸爸都覺得小毛是個不可能和自己頂嘴的孩子。

並且小毛成長得也很好,幾乎不會做什麼錯事,當小毛有什麼不懂的時候,總是虛心地詢問家長,所以小毛一直是爸爸的驕傲。

但是,在上了小學後,小毛的表現就有些不同了。

不知道是小毛的獨立意識增強的原因,還是在學校與不同同學接觸過多的原因,小毛的思想產生了較大的變化。

再也不是『唯家長論』的『好孩子』了,而變成了一個擁有積極思想、敢想敢做的孩子。

其實,孩子的這種表現,是一種很積極的狀態,代表著孩子的獨立能力增強,但是這種情況在爸爸看來,卻是一種脫離管束的狀態,是一種『魯莽』、『毛躁』的表現,更令爸爸難以接受的是,以前從來不和自己頂嘴的小毛,現在會因為一些不同意見,而反對自己了,這讓爸爸變得無所適從,隻能用『硬碰硬』的方式來教育小毛。

不過,『硬碰硬』式教育的後果,是爸爸難以預料到的,本來還是很聽話的小毛,在不斷地受到爸爸的『硬』教育之後,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了,甚至在之後演變成了只要是爸爸的話,無論對錯,小毛都會潛意識的就進行反對,小毛也因此從一個聽話的『好孩子』,變成了一個『叛逆』的男孩兒。

這場失敗的家教,其實原因就是硬碰硬的教育。

養男孩,不能采取『硬碰硬』式教育

在教育孩子這方面,『硬碰硬』永遠都不是一個最佳的教育方式,它將可能給孩子帶來更多負面的影響。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硬碰硬』更容易激發男孩的『好勝心』

男孩子因為自身生理特點的原因,具有一定的『爭強好勝』心理,比如我們能夠發現,很多男孩都好鬥、爭狠,這其實是一種天生的因素。

而當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經常表現出一種強硬的壓制狀態,那麼孩子就可能會激起孩子天生的『好勝心』,從而做出一些對抗父母的行為。

如果父母長時間地采用這種硬碰硬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那麼孩子也會形成一種習慣性的反抗,就像小毛一樣,到最後無論家長說得對不對,小毛都是潛意識地進行反對。

『硬碰硬』會嚴重破壞親子關系

硬碰硬這種方式,會嚴重地破壞男孩和家長之間的親子關系。

因為這種教育方式,存在著多種不利於維護和提升親子關系的因素:

硬碰硬代表著『不尊重孩子』:強硬的、獨裁性的教育,其實就是家長完全忽視孩子主觀意願的一種表現,而當家長喜歡將自己的意志強壓在孩子身上的時候,孩子就能夠明顯的感覺到家長對於自己的不尊重。

硬碰硬代表著『不相信孩子』:強硬的教育行為,會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長的不信任。

因為家長如果信任孩子,那麼最起碼會給孩子一個合理的解釋或是一次展示的機會,但是家長那種強硬的態度已經說明不會給孩子解釋或是機會,是一種完全不相信孩子能力的表現。

硬碰硬代表著『不重視孩子』:對於孩子來說,自己和家長之間的關系是一種非常親密的感情關系,所以對於家長是很重視的。

而家長如果表現出較強硬的教育態度,就會讓孩子質疑這種親子情感,畢竟對自己感情深的人,不可能會這麼『偏執決斷』地來教育自己,絲毫不考慮自己的感受,絲毫不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在這些因素的刺激下,親子關系必定會被家長破壞,而親子關系的破壞,也就代表著家教效率的降低,甚至家庭關系的破裂等。

如何養男孩才是可行的?

聰明的家長都這樣做

其實,男孩子雖說沖動,雖說具有好勝心,雖說天生攻擊性就較強,但是他們卻並不是蠻不講理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著重注意以理服人,那麼男孩其實是很容易被教育好的。

凡事要『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

家長在教育男孩的時候,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而不是隻用自己的角度來批判問題。

這樣,家長就能夠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孩子的行為,從而做出更加正確的教育。

而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也會讓孩子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注意多鼓勵與引導孩子,而不是來硬的。

在教育男孩的時候,家長要避免使用生硬的斥責式教育,而是要多鼓勵和引導孩子。

比如孩子吃飯的時候飯灑了,那麼家長要搞清楚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如果是孩子自身能力不足《抓不牢碗等》,那麼家長要引導孩子學習,加強自身的能力。

如果是孩子操作失誤,那麼家長要鼓勵孩子 努力做好。

隻有這樣,孩子才會得到真正的糾正和改變。

而如果家長滿腹斥責孩子,那麼孩子除了得到一個壞心情之外,什麼實質性的進步也不可能達到。

結語

其實不僅僅是養男孩,在所有的育兒行為中,『硬碰硬』都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家長要學會溫柔以待,要學會給予孩子溫暖與幸福,孩子才能夠以最好的狀態健康成長。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