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薛仁政
通訊員 陳倩 白恬
圖/視覺中國
開學半個月以來,幼兒園的門口常常可以看到各類的寶寶:有『哭鬧型』的寶寶,用劇烈哭鬧來反抗入園;『黏人型』寶寶,乖乖入園後一直跟在老師身後,用各種方法開始要媽媽,吃不好也睡不好;『依賴型』寶寶,原本在幼兒園獨立的寶寶變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事都要老師幫忙;『緩慢型』寶寶,剛開學時一切正常,開學一段時間後,開始出現各種不適應學校的行為……
這些行為其實都是兒童分離焦慮的表現。
分離焦慮是指兒童與熟悉的環境或與依戀對象分開時,產生的一種不安情緒和行為。
對於幼兒而言,分離焦慮多在幼兒園時期產生,3~5歲發生率最高。
當孩子出現了分離焦慮,家長應該如何應對?
家長要做好心理準備
據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譚小華介紹,分離焦慮是大多數寶寶會遇到的問題。
可能有以下四點原因:
與主要養育者分離、缺乏同伴互動交往,情感需求不能得到滿足;
生活習慣、作息時間差異,自理能力差,難以短時間適應幼兒園生活;
受父母焦慮情緒影響;
自身屬於困難型、啟動緩慢型氣質,社會適應能力弱。
明確原因後,父母首要任務就是做好心理準備,調整好自身心態,避免過分緊張焦慮,以積極輕松的心態引導孩子面對入園這件事。
幫助孩子提前適應幼兒園生活
針對上面幾點原因,在入園前,家長可以用這些方法幫助孩子提前適應幼兒園生活:
1. 引導孩子擴大社交活動范圍,家庭中其他成員增加與孩子的互動,營造溫暖寬容的家庭氛圍,通過及時滿足母嬰分離後的情感需求,逐步延長分離時長,降低對媽媽的過度依戀。
2. 調整家庭作息時間,按照幼兒園規則、結合家庭、孩子情況,每日安排相對固定的活動,使孩子提前適應幼兒園的時間安排;不宜過度包辦,在陪護保證安全的情況下,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大小便、自己吃飯》、增加同齡孩子遊戲機會,在人際互動中發展社會適應能力、建立規則秩序感。
3. 家長學會調整自身心態,避免過度擔心焦慮,減少如送到幼兒園門口難分難舍、放學時問『今天在幼兒園有沒有想媽媽、見不到媽媽你有沒有哭』等行為,積極與幼兒園老師溝通,了解孩子在園情況,用樂觀的心態迎接孩子的成長之路。
4. 提前告知孩子入園這件事,以繪本形式給孩子具體說明幼兒園的活動、遊戲內容,並明確告知放學後會有家人來接。
哭鬧來了不要慌
幼兒情緒具有外顯性、不穩定性的特點,當孩子處於極端不安、焦躁的情緒狀態時,會表現為哭鬧難以安撫、甚至打人、尖叫等方式。
在孩子哭鬧時,家長需做好以下工作:
1. 敏銳察覺孩子情緒狀態,在情緒反應升級到不可控的外化行為前,早發現不良情緒並予以安撫;
2. 當出現哭鬧難以安撫時,家長首先明確孩子哭鬧誘因,遠離刺激源,適度安撫是關鍵,不要大呼小叫、講大道理《如『你長大了,要做一個勇敢的寶寶』》、威脅恐嚇《『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待孩子情緒穩定後,再送回園中;
3. 提前準備一些依戀物,如孩子喜歡的玩具、公仔等,讓孩子能夠得到情感撫慰;
4. 日常生活中可以帶領孩子閱讀《我的情緒小怪獸》《小貓的情緒》《我的感覺》等情緒繪本,幫助幼兒認識情緒,引導孩子用恰當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情緒。
情況嚴重時要盡快就醫
譚小華強調,當孩子情緒反應過度、持續時間長,出現夜間頻繁哭鬧等行為,以上問題已經幹擾了孩子正常的日常生活,影響生長發育時,需要及時預約『兒童心理行為發育門診』,進行專業系統的評估,如『年齡與發育進程問卷:社會-情緒《ASQ:SE-2》』篩查,聽取醫生專業建議,幫助寶寶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