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美媽很帥培育好腦第8話
01
如果我對說你,幫孩子打造聰明大腦,『閑聊』就能做到,你會相信嗎?
芝加哥大學婦科及兒科教授達娜·薩斯金德,曾對來自42個不同經濟社會背景的家庭做過一項研究。
他們從各方面觀察記錄了,父母在孩子9個月到3歲這個階段互動的全過程,包括單詞量,單詞類型、單詞的重復率、詞匯的增長速度,以及對話中所帶的情緒強度,最後給孩子做智商測試,結果發現:
高收入家庭的孩子的智力水平,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高1.5倍!
其實不難理解。
從事腦力勞動的父母,接受過高等教育,知識水平高,知道怎麼跟孩子交流,也願意花時間跟孩子交流。
而領救濟金的父母,每天不是看電視,就是玩遊戲,很少主動跟孩子交流,而且很多時候隻會說一些例行公事式的句子,比如,『別哭了』『快點吃飯』。
這項研究告訴了我們一個事實:在3歲之前,父母跟孩子說話多少以及交流的方式,直接影響孩子的智力水平。
02
對於大腦來說,學習語言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活動。
父母每說一個單詞或者一句話,孩子的大腦至少需要調動6個腦區來協作。
3歲之前,孩子大腦內部的神經元正以驚人的速度建立連接,父母跟孩子說話越多,刺激越多,神經元之間建立的連接越綿密。
姑且把這種建立腦神經連接的活動,當作是建造公路。
當公路越建越多,就會形成一條交通運輸網絡。
如果孩子在3歲時,能聽到4500萬個單詞,那他就相當於擁有一條四通八達的省級交通運輸網,不但能鏈接到周邊的村莊、城市,還能鏈接地連接到其他省市,獲得更多的資源。
如果孩子隻聽到1300萬個單詞,那他擁有的是縣級交通運輸網,隻能鏈接到縣內的村莊、小鎮,發展空間非常有限。
03
如何跟孩子交流,才能更好地開發孩子的大腦?
孩子出生後,我們就可以跟他』閑聊』了。
1歲之前,寶寶雖然還不會說話,但你說的每一句話都像種子一樣撒落在大腦的每個角落裡,等待生根發芽的時機。
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一一描述給孩子聽。
孩子主要是通過模仿我們的嘴唇、舌頭的位置跟動作來學習語言的,所以盡量跟孩子面對面交談,適當地放慢速度,以方便孩子觀察模仿。
此外,腦細胞更容易、也更喜歡吸收帶有情緒的信息,所以閑聊時面帶笑容,多一些表情跟聲調的變化,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達娜·薩斯金德在《父母的語言》一書中提到,采用3T原則法跟孩子交流,效果會更好。
共情關注《Tune in):多觀察孩子喜歡什麼,或者在關注什麼,然後圍繞孩子感興趣的點去挖掘話題。
充分溝通《Talk more):全身心投入,使用大量描述性詞語。
輪流談話《Take turns》:交流是雙向的,有來有往,才是高質量的互動。
這麼說,大家可能還是有點迷糊。
看個例子,就清晰明了了。
你帶孩子去公園散步,路上她被一隻螞蟻吸引了,她蹲下來,靜靜地觀察螞蟻搬運食物《》。
你瞅準時機,笑著對孩子說,『寶寶,你是不是覺得這隻螞蟻很厲害?
身軀小小的,但力大無窮,馱著比他大好幾倍的面包屑,就這樣踩著陽光,大步往前走!』《》
接著,停下一分鐘給孩子思考。
然後你問孩子,『寶寶,為什麼螞蟻要搬運食物啊?
』通過提問,創造雙向交流的氛圍《》。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說話,就鼓勵他說出來。
如果還不會說話,你就幫他講出來。
當你有目的地不斷重復這個動作,孩子慢慢地就知道怎麼跟你交流了。
事實上,采用3T原則法跟孩子交流,不但能幫助大腦建立更多有價值的腦神經連接,提升孩子感知情緒的能力,提高他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