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孩子說話的聲音,也讓家長頭疼。
要麼就是大喊大叫,成了公共場合的『熊孩子』;
要麼就是畏畏縮縮,給家長急得恨不得替孩子說;
都喜歡落落大方,說話不卑不亢的萌娃,那怎麼才能讓孩子控制好自己說話的音量呢?
藍莓媽媽的建議是:先關注孩子的心理情緒,再教會孩子說話的藝術。
不自信,讓孩子不知該如何表達
如果我們在同一個空間裡,你對我說話,而我毫無反應,你會怎麼辦?
是的,會再大聲一點。
如果還是沒有反應,聲音就會更大。
如何我們在同一空間裡,不論你對我說什麼,我都給予反駁的呵斥態度,你會怎麼辦?
是的,會變得畏畏縮縮,懷疑自己,不斷思考到底哪裡做錯了,下次再說的時候會把注意力放在盡量不犯錯上。
很多時候,孩子們是這兩種情緒交替進行。
當孩子想表達時,會努力想讓父母和老師聽見,和自己交流,期待得到認可、安慰或者鼓勵,我們的回應會不斷加深孩子在溝通這件事兒上的反應和信心。
事實上,幼兒到了3歲以後,隨著大腦的迅速發育,聽音器官和發音器官相應成熟,語言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孩子不僅愛學說話,愛提問,愛聽別人說話,也喜歡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
但由於受知識經驗和思維水平的限制,幼兒對事物的本質屬性缺乏認識,對概念的理解不準確,在表達時也會由於認識不足和發育限制出現重復、停頓、不連貫、吃力的現象,這是非常正常的。
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耐心的聽孩子說完,引導孩子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簡單概念,鼓勵孩子慢慢思考著把話說得更加清晰。
家長願意聽,孩子才願意說
一般情況下,只要家長表現出樂於傾聽,孩子的感受和體會都是比較積極的,也會耐心地聽家長給的建議。
所以家長要做到三點:第一不打斷孩子說話,哪怕孩子即將要說出的話,家長早就知道,也不要打斷,更不要早早地說,『這我早都知道了』或者『不要再說了,趕緊去吃飯/換衣服/寫作業吧!』這些反饋會讓孩子的表達欲受挫,形成負面情緒;
第二,要讓孩子在與父母對話時感受到平等,是實實在在的溝通,不是被哄著,也不是被敷衍,更不是被專制地灌輸一些思想,而是像朋友一樣的交流,這樣的話,孩子慢慢放松下來,自然可以學會正確表達;
第三,如果家長實在忙碌,或者心情不好的時候,更要注意對孩子說話時的自我調控,可以先跟孩子說明自己當下的心情,告訴孩子哪怕媽媽爸爸面色不悅也不是因為他做錯了事兒,不要緊張,但是爸爸媽媽也需要獨處安靜的時間。
有時候,父母也不妨『柔弱』一些,告訴孩子父母也有疲憊的時候,他需要學會承擔責任和照顧關愛別人。
雖然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但是對父母的依賴和傾訴欲望是相同的,只要我們善於利用孩子們的成長關鍵期,就能培養出彬彬有禮的高情商萌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