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伊始,老母親為孩子的規劃掉了一地頭發。《網路文章》

最近,佛系的老母親竟然也開始焦慮,起因是在某音裡總被刷到一群海淀媽媽的炮火強攻。

這個清華媽,那個北大娘,一系列的學習規劃的直播課錄播課,讓我們這些佛性老母親懷疑再不雞娃就是對不起孩子。

春季開學,家裡兩隻神獸已經邁入四年級下學期,隨著雙減政策的堅實落地,之前的語數外培訓班都已經煙消雲散。

目前,4點半課後服務後就基本是自己在家。

和很多家長一樣,希望學、樂學也在看課程,但上千人的大班課著實心裡沒底。

很多家長都覺得跟課標接軌後的課程,很大程度其實都是滿足老母親的心理安慰,對孩子來說進步不太明顯。

感覺孩子在這種氛圍裡都不夠自信了,然而自信卻是一個孩子至關重要的心理支撐,一個擁有自信心的孩子對事務也有更強的獨立性。

比如在冬奧會上我們看見谷愛凌和蘇翊鳴,他們的舉止投足間都充滿了自信。

那麼如何讓孩子擁有自信的本錢,淡定從容有力量?

這些也會給孩子戰勝挫折和困難的勇氣,與做事不服輸的勁頭。

《圖片來源於網絡》

01

不同年代父母養成的自信孩子

60/70後父母:傳統家長教育模式

說起60、70後父母,很多人會想到一個詞『代溝』,因為這個時期的父母,自己曾經經歷過生活的苦難,有了孩子會以嚴厲的方式管教,希望他們能夠出人頭地。

60/70後的父母大部分是多子女家庭,溫飽問題是家庭的頭等大事。

他們大多靠自己的打拼,事業有成,有獨立自主的性格。

更加註重孩子的成績,會為孩子規劃未來。

普遍以控制的方式教育孩子,基本不太重視孩子的心理素質教育。

這個時期子女自信心的建立全部依靠自身心理調節。

《圖片來源於網絡》

數字經濟智庫副院長儲殷在談起自己的少年時期很有感觸。

他說,自己的父母是高級知識分子,教育的方式是經常鼓勵他,希望他比自己做的好就可以了。

但是對於當時的他來說,這句話沒有任何用處,因為他知道這不是努不努力的問題,而是認為真的不如別人。

回想起學生時代,他的形容是猶如生活在地獄。

令他更為痛苦的是,他家樓下就是他的同班同學——一位奧數冠軍。

他一直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下,這導致他的學生生活一度很艱難,這種自卑感直到研究生畢業才漸漸消除。

其實大家不難看出儲殷也是個很優秀的人,他是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博士,還曾擔任國際關系學院公共管理系教授。

但是年少時沒有自信的他,看不到自己的優勢,對自己付出的努力視而不見。

還會和其他同學比較,越是比較內心的自我越是渺小。

80後父母:傳統新式相結合的教育模式

80後的父母采用更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除了父輩們的傳統教育觀念外,同時也對新式教育進行嘗試。

在建立父母威信的同時,也融入家庭民主的觀念,讓孩子能在傳統教育下增加自我個性的培養。

80後家長是第一代獨生子女,但是80後家長還處在為理想打拼的階段,工作忙,照顧孩子少。

80後寶媽楠楠就是這樣,她在事業單位工作,7歲的孩子由父母幫忙照看,由她輔導作業。

她會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計劃來安排生活學習。

但同時,她也會按照孩子的喜好報興趣班,就算沒有堅持下來,也不會過多指責。

因為她知道,孩子的興趣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的。

學習過後,孩子才能知道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她很能理解孩子的想法。

80後的父母不僅采取傳統教育,也很重視孩子的素質教育,會更註重孩子的心理感受。

這個時期的父母,會因為孩子的點滴進步制造機會鼓勵孩子,為了讓孩子更自信,會讓孩子體驗贏和成功的感受。

90後父母:自由平等式教育模式

大部分的90後是自我個性的一代,他們在養育子女上有一個獨到的方式,那就是與孩子做朋友,建立平等關系。

這個時期的父母,認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更尊重他們的想法,不太註重學業成績,以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培養子女。

平等對話的優點就是養成了孩子獨立自主、有主見,會很自信的表現自己,父母也會樂於支持,並參與其中。

這種環境下,90後父母培養的子女更善於表達,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就像我曾經看到過一對90後的媽媽和女兒走在路上,孩子突然躺在地上吵鬧著要去公園玩,媽媽解釋說,風太大會容易感冒的。

孩子卻不依不饒,媽媽蹲在一旁看著他也不說話,孩子躺了很久發現媽媽沒有滿足自己,就隻好默不作聲地站起來了。

90後父母不會認為自己和孩子之間是從屬關系,而認為孩子和自己都是獨立的。

我不擺做父母的姿態,你也別以小孩的驕縱要挾我。

他們不會控制孩子,也不會圍著孩子團團轉。

90後父母教育的孩子更加自信,有更強大的心理素質。

都說親情是唯一一個為了分離的情感,不論在哪個年代的父母,唯一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夠獨立自主存活於世。

培養孩子的自信才是孩子獲得終身自由的良藥。

02

內向的孩子不代表不自信

心理學家曾經說過,內向的人是由於原生家庭的不和諧遭受過心理創傷,造成寡言少語的性格,這類孩子都是不自信的表現。

其實不然,內向和外向的性格並沒有明顯界限。

有些內向的人在熟悉的領域,可以滔滔不絕;有些外向的人在陌生的環境也會一聲不響。

呈現出性格特征取決於環境的改變,並不是不自信的表現。

舉個例子,作家『格十三』在探討如何教育培養孩子方面說過自己兒子的故事,讓人印象深刻。

他的兒子是一個靦腆內斂的孩子。

曾經老師要求同學們背誦一篇古詩,所有人都背會了,隻有班上一個女孩卡在後兩句怎麼也不會。

好多同學都嘲笑她,而他沒有。

他默默地畫了一幅畫,用圖像的形式來表達詩詞的意思,這個女孩看到後很快將這首詩背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讓我們知道了,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內向和外向的性格隻是孩子與這個世界的溝通方式,並不是不信心的表現。

03

自信才是讓孩子終身受益的才能

什麼是自信?

自信是承受挫折,克服困難的保證。

有自信的人能夠正確地實事求是地估價自己的知識、能力,能虛心接受他人的正確意見,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充滿信心。

這讓我想了一位指揮家的故事。

小澤征爾是世界著名的交響樂指揮家,在一次世界優秀指揮家大賽中,他按照評委會給的樂譜指揮演奏,敏銳地發現了不和諧的聲音,面對現場的音樂大師和權威人士提出的質疑,並堅持在專家們多次否定下,認為是樂譜出了錯,他出乎意料地贏得了大家的掌聲。

原來,這是評委們以此來檢驗指揮家們在發現樂譜錯誤並遭到權威人士『否定』的情況下,能否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

前兩位參加決賽的指揮家雖然也發現了錯誤,便終因隨聲附和權威們的意見而被淘汰。

小澤征爾卻因充滿自信,堅信自己的專業素養而摘取了世界指揮家大賽的桂冠。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教育孩子也是一樣,學習的內容不是重點,重點是要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的心態,要孩子學會如何面對失敗,更坦然去面對世界的多變和復雜。

美國教育家戴爾·卡耐爾在調查了很多名人的經歷後指出:『一個人事業上成功的因素,其中學識和專業技術隻占15%,而良好的心理素質要占85%』

自信的本質是放松,沒有競爭的壓力,不在乎別人做的好賴。

父母要讓孩子從興趣中發現自己想要的東西,讓孩子更註重內心的成長和堅持。

讓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培養孩子自信、堅韌、堅定的品質才是最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