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孩子越說越故意,是大腦在作怪!很多家長都錯怪孩子了。《網路文章》

文丨美媽很帥培育好腦第9話

回憶一下,這樣的情景是不是經常在你們家上演:

孩子做壞事了,你越是說他,他越要繼續這樣做,好像故意找茬一樣,不斷地挑戰你的底線。

你軟硬兼施,孩子就是油鹽不進,搞得你精疲力竭。

2-3歲的孩子為什麼會有這些越說越故意的行為呢?

該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呢?

老規矩,從腦科學出發,找出本質原因,給你一套實用的解決方法。

01 越不讓做,孩子越要做,其實是大腦在作祟!

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

兩三歲小朋友的好奇心奇強無比,有著強烈的實驗心理,會通過各種行為來測試外界的情形。

舉個例子,孩子為了測試玩具撞在玻璃上會發生什麼變化,他會把玩具扔過去。

大人看到了,覺得不妥,趕緊阻止。

孩子看到父母反應那麼強烈,反而有恃無恐,不斷地把玩具扔過去。

父母感覺孩子在挑釁自己,於是血壓飆升,聲音也越來越尖銳。

罵沒用,處罰也沒用,下次還是這樣,就像走進了一個死胡同,怎麼也走不出來。

其實這些矛盾的產生,多半源於父母不懂大腦的生理機制。

當孩子的大腦接收到新的刺激的時候,大腦會大量分泌多巴胺

這種被稱為『快樂激素』的神經遞質,會給人帶來一種愉悅的快感。

再加上大腦細胞對新信息,尤其是帶有情緒的信息,會產生很強烈的反應

所以當孩子扔玩具的時候,如果父母的反應很大,做出了前所未有的面部表情或行為,比如大吼大叫,就意味著給孩子的大腦帶來了很多的新刺激

所以迅速捕捉到這些信息的大腦,就分泌大量的多巴胺,孩子沉迷於多巴胺帶來的快感,就會不斷地重復扔玩具這個動作。

另外,人在變得緊張或者試圖集中注意力的時候,大腦會分泌一種叫做『組胺』的神經遞質

父母見孩子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還繼續大吼大叫,孩子就會變得緊張起來。

雖然他試圖搞明白父母所說的話,但是大腦分泌的組胺,搞得他有點『精神分裂』:他越想把父母的話聽進去,手越癢,最後鬼使神差地又把玩具扔了出去。

於是,沖突不斷地升級,進入了惡性循環。

父母要是從一開始就知道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知道大腦是如何運作的,跟孩子交流、互動起來就容易很多了。

02 從腦科學出發,給你解決方法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出現不當行為的時候,首先要淡定,不要做出過激的反應,以免孩子的大腦接收到過多的刺激,從而做出你認為是挑釁的行為。

例如,2歲的孩子打開櫃子,看到了一瓶漂白劑,孩子正要打開來玩。

看到這個情景,你沒有大聲制止孩子,而是直接走過去,一把奪走孩子手中的東西,用溫和的語氣對說他,『這個東西很危險,不能玩』然後鎖上櫃子,抱著他離開。

整個過程中,你一點也沒有拖泥帶水。

孩子從你清晰又堅決的態度中,斷了繼續玩的念頭,同時也幫助孩子把大腦神經元跟規則的聯系建立起來

當你第一次把規矩教好了,就避免了大腦神經元產生的第一次負面連接,後面你會省心很多。

孔子所說的『慎於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啦,孩子好奇心強,這次放棄探索,並不代表不會再犯。

所以,每次出現不好的行為的時候,家長都要讓孩子的大腦清晰地知道,你的限制條件是什麼,並且執行到底,效果就會慢慢出來了。

兩三歲是孩子的好奇心爆發期,也是大腦高度發育的黃金期,一味地限制,隻會扼殺孩子的探索欲,壓縮孩子大腦的成長空間。

所以,如果孩子的探索行為對安全沒有造成威脅,就盡量滿足孩子,尋找其他替代方法,滿足孩子的內在需求。

如果家長在這個時期,能多多關注孩子喜歡什麼、關心什麼,並及時給予表揚跟鼓勵,大腦經常獲得這些正向反饋,腦細胞會更加賣力地為你幹活,在大腦獎賞系統的激勵之下,孩子就能獲取豐富的學習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