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就是『不打不成才』、『棒槌下面出孝子』,認為孩子成才都是要靠打來解決問題。
實際上,我們這一代也的確因此而受到過一些『鞭策』,但是,這種打罵雖然表面上可能會讓孩子『聽話』,其實是給孩子帶來不小的心理創傷,有可能會造成孩子成年以後的惡習或暴力傾向。
曾經有機構對經過挨打受罵的孩子和快樂成長的孩子進行長期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從小遭受太多太大挫折的孩子長大後更害怕挫折,容易形成謹小慎微、膽小怕事的性格。
而那些從小快樂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則更具有抵抗挫折的能力。
這是以為,孩子幼小時,也就是嬰兒期,如遭受太多挫折,容易形成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礙。
如果希望孩子接受一些挫折,可以在孩子三四歲以後,適當給予微小挫折,逐步磨練孩子。
其實,快樂長大的孩子並不怕挫折。
因為孩子在小時候就得到足夠的愛與關注,當在適當的年紀接受到適當的挫折時,比較能夠應對和把握,這種孩子一般比較自信,比較健康,看問題也比較積極,既能坦然應對外面的世界,又有與年齡相適應的耐挫折能力。
孩子長大後生存和發展得優秀,與小時的嚴厲教育並無關系,可以找尋優秀人物的生平來看,他們小時候生活是困苦,但在精神上是自由的,才能讓他們培養出自由的思維方式,因為他們更知道在困苦的情況下如何舒展自己的情緒,並將之轉化為積極的能量。
家長不要急於完全按照『適應』現在社會的想法去教育孩子,要知道,孩子長大後身處的社會情況肯定會有變化,所以,在培養孩子抗挫折問題上,家長需要有更宏觀的眼光,要能預先感知培養孩子心理素質、綜合素質的重要性,按照科學的方法,順應孩子天性教育。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既快樂,又具有極強的耐挫折能力,這樣才能在社會導向和社會現實中把握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