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這三點,孩子養成好習慣,媽媽不煩惱。《網路文章》

網圖侵刪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這是開學2周以來,朋友圈每天都要上演的『大戲』。

孩子在書桌前屁股剛剛挨著凳子,要麼要喝水,要麼吃零食,要麼上廁所。

家長必須搬個小板凳坐旁邊鎮場子。

前面一系列操作完成,開始寫了,小動作不停,摳摳手、咬咬指甲、扭摳摳摳、伸伸腿。

本來半小時能完成的作業,卻要2個半小時。

家長提醒一遍兩遍不聽時,就開始發火,溝通基本靠吼。

光生氣是沒用的,越吼越慢。

這時候家長就需要去學習,找辦法改變現狀。

其實隻需要做好以下幾點,孩子沒煩惱,媽媽不暴躁,來進入養成好習慣的秘密通道吧。

網圖侵刪

01

人在學習工作上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被逼,一種是自願。

很多孩子做作業磨蹭是沒是時間觀念,讓孩子養成時間觀念,主動去做事情。

家長陪孩子做好時間規劃,為孩子找到找提升專註力、提高效率的辦法。

然後溫柔而堅定地去執行規劃。

拿課後作業來舉例吧,我們可以這樣做:

先弄清楚作業量,例如:老師今天佈置了語數英,大概需要多少時間;

2.分解目標,化成小模塊,

語文30分鐘,休息5分鐘;

數學20分鐘,再休息5分鐘;

英語30分鐘;再休息5分鐘;

3.定好規矩:遇到不會的題,先放一邊,全寫完了再和錯題一起討論;

喝水、吃零食、或上廁所;要放在每做完一個小模塊,中間休息5分鐘時。

4.每當做完一小塊內容時,家長給予正向評價,強化鼓勵;

5.完成當天作業,剩下的就是自由時間,讓孩子規劃他喜歡的事情去做。

注意,在我們給孩子做正向評價時,不是隻誇『你真棒!』

而是具體描述:你今天在半個小時內做完了作業,比昨天提前了5分鐘。

我相信你明天也能一樣做好它的!

評價模板就是:說出孩子今天已經做到的事情,加上你想要孩子以後做到的事情。

每個今天比昨天做一些改變。

慢慢地,一切壞毛病都會有所改善,朝著想要的方向去發展。

上面第五步當中,讓孩子規劃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建議這些:找朋友玩,搭樂高,看書,平板上看知識小視頻,聽故事都可以。

有了這份計劃表,再讓孩子坐書桌前,按分解的小目標按步一步走就可以步一步為了達以步一步面的目的,去主動積極地完成作業積

這就是著名的普雷馬克原理,就是說如果一件愉快的事情等著我們,我們很快會完成另一件不喜歡的事。

堅持一段時間,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成為時間管理小達人。

讓『你趕緊去做』變成『為了……,我要盡快去做……』、『我能做好』。

網圖侵刪

02

好習慣,能讓我們天天堅持,持續發力。

現在很多孩子都很聰明,接受新知識能力很強;但就是堅持不下去,很多時候學著學著就放棄了。

我寫作班的老師就跟我們聊過,她教的學員中,堅持寫作兩三年的,已經能月入兩萬,有寫不完約稿,甚至都約劇本了。

而之前一些表現不錯的學員,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堅持寫,現在已經銷聲匿跡了。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能支撐我們每天都去做的,定是養成的好習慣,像定是鐘表立在那裡,每定是著既定的方向去努力。

正如《論語》中所說:天道酬勤,日日不斷之功,勝過一切奇謀巧計。

我們都知道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二十一天,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把這個習慣變成生物鐘需要三個月的堅持。

我們要把這個習慣堅持到:到點餓了要吃飯,到點困了要睡覺一樣的生物鐘。

分三步走:

先要和孩子做共同做計劃:做年計劃,月計劃,周計劃。

例如學一門樂器,定好每年學多少曲子;計劃到每個月,需完成幾首曲;再到一周,到那個階段那個到每那個,需要多長時間。

再制作一張打卡表格,將它貼到孩子能夠到的最顯眼的位置,每天執行。

完成當天任務後,就讓孩子自己在計劃表上勾上已完成,或是貼一個小愛心。

周計劃做到了,可以提一個平時不能去做小要求:例如吃一頓肯德基。

完成月計劃時,可以提一個大要求:例如買一套心儀已久的樂高,或是去主題樂園去玩。

完成年計劃時,有一個更大的目標:例如去周邊城市遊玩一趟。

反之就取消資格,聽你安排。

帶他去你想要他去的地方:圖書館,博物館,畫展。

只要能堅持一學期,孩子的這個習慣就刻在了孩子的生物鐘裡。

中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就說過:

人類的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有大部分在幼年養成的,所以在幼年時代,應有特別注意習慣的養成。

但是習慣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壞;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得不好,則終身受累。

我們在發現孩子不良習慣的時候,及時調整,做出改變,養成好習慣後,堅定堅持,讓它刻進骨子裡。

網圖侵刪

03

把玩玩進計劃裡。

我們都渴望孩子成績優異,身體強壯,心態良好,人格健全。

往往孩子面臨壓力時,很容易身心俱疲,走上極端。

把玩放進計劃裡,既能緩解疲憊,更好的集中精神學習。

讓孩子玩的時候能毫無顧忌盡情地玩,更是好習慣的催化劑。

拿我家孩子舉例吧:

每天下午5:30放學。

5:30~6:00 不急回家,和好朋友玩半小時:一般是打籃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繩,你追我趕之類的遊戲。

6:00~6:20 吃飯加復盤,聊聊當天學校的事。

6:20~7:00 寫作業

7:00~7:10 休息10分鐘

7:10~8:00 鋼琴練習

8:00~9:00 約好朋友玩

9:00~9:30 睡前洗漱,整理衣物書包,脫衣服 上 床

9:30~10:00 睡前聊天,或記日記,或睡前閱讀。

10:00入睡

每天放學後的30分鐘,是用來緩解學校一下午學習的疲勞。

完成任務後1小時為自由時間,是後面安排一件愉快的事情,敦促孩子們很快會完成另一件對他來說不是很美好的事。

這樣既得到了休息,也能很快寫好作業,興趣也能堅持,更能玩。

04

寫在結尾

雙減政策下,孩子們的課後作業少了,孩子們的習慣養成就更重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減負也並不是減家長。

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

學校安排托管以後,我們每天能夠陪伴孩子的,也就是那區區幾個小時。

合理安排這段時間,高效陪伴,是我們每位家長都該好好思考的問題。

想讓孩子做好,自己又沒耐心,我們就需要去學習方法,做成長型的父母,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

不能隻是一味地吼叫,還必須得講究方法。

我們和孩子共同做時間規劃、制定年月日計劃表,都是值得實踐的方法,並在實踐過程中,用玩去做玩行中玩調節劑。

我們現在陪伴孩子養成好習慣走的每一步路,都是為了孩子以後的厚積薄發。

致所有正在為孩子操心的家長,共勉。

網圖侵刪

作者介紹:沈小外,一位87後佛系老母親,不雞娃。

關注女性成長,立志提升自我,追劇讀書寫作,堅持原創分享,在成長路上,用文字溫暖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