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急轉直下的俄烏局勢占據了幾乎所有媒體的頭版頭條。
在這樣的熱點輿論下,即便是對國際政治一無所知的孩子們,也難免會聽到隻言片語。
一個家長說:
『昨天我接孩子回家,路上她冷不丁就問我‘什麼叫打仗’,我一時間不知道如何解釋,隨便應付幾句就過去了。
結果晚上電視裡播新聞,她又問我什麼是‘空襲’,我該怎麼說呢?
這麼小的孩子有必要知道這些嗎?
』
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如何向孩子解釋『戰爭』的相關話題。
不主動提及戰爭話題
兒科醫生、暢銷書《keep kids calm》作者梅格米克醫生這樣建議:
『在如今媒體信息橫流的年代,孩子會從各種渠道得知有關戰爭的信息。
但家長們要秉持一個原則,就是對7歲以下的孩子,不要主動提及任何有關戰爭的內容』
這個7歲以下的年齡標準,也是根據孩子平日的人際圈來界定的。
通常學齡前的孩子很少討論有關現實中戰爭的話題;但上了小學之後就不一樣了,孩子更容易獲取新聞信息,在學校也更容易討論相關話題。
對於年齡較小的幼兒來說,戰爭話題對於他們來說太復雜了,很容易讓孩子陷入焦慮情緒,他\她可能會擔心『爸爸媽媽會不會被打死』之類的問題。
如果你家孩子對戰爭話題不感興趣,那當然更好。
先問孩子對『戰爭』了解多少
如果孩子主動問起有關戰爭的問題,你第一時間不是解釋,而是繼續反問孩子,比如:
『你是從哪裡聽到的呢?
』
『你的小夥伴們有討論過這個事嗎?
』
這樣的反問,有助於你了解孩子平常獲取信息的途徑。
孩子可能試圖去理解世界上正在發生的戰爭,或許還看過一些你所不知道的東西。
因此,先了解孩子的想法尤為重要,這是一個良好對話的開端,也能讓孩子覺得你有在認真聽他\她講話。
用通俗的語言解釋正在發生的事
比如這次突發的俄烏戰爭,可能很多成年人都不了解原委。
如果孩子問起來,你先要確保自己了解事情來龍去脈;自己明白的情況下,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解釋。
比如可以這樣說:
俄羅斯和烏克蘭是地球上的兩個國家,他們挨在一起,曾經合並過,也曾經打過架,關系不是很好。
烏克蘭比俄羅斯小很多,它不喜歡東邊的俄羅斯,就打算找西邊的鄰居『北約』當靠山。
北約是一個以美國為首的組織,裡面有很多國家。
這些年,俄羅斯周圍的國家不斷加入北約。
如果烏克蘭加入了,俄羅斯的西邊就全是北約國家了,而北約國家又一直把俄羅斯當作敵人。
因此,俄羅斯考慮自身安全,強烈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
由於這些國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多年爭執不下,沖突不斷升級,大家態度都很強硬,所以造成了這次的戰爭爆發。
需要注意的是,在給孩子解釋戰爭時,雖然要明確表示『暴力並非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但不要給任何一方貼標簽,盡量站在中立的角度來描述這些沖突。
要告訴孩子,每一場戰爭的原因都很復雜,戰爭中有好人也有壞人,但對每一個人來說,戰爭都是不好的。
調節自己和孩子的情緒
希望家長們在和孩子聊起戰爭話題時,能盡量用平和的語氣去解釋這件事,不要帶著憤怒、緊張或者幸災樂禍的情緒,因為家長的情緒會直接傳遞給孩子。
如果孩子對電視上看到的傷亡畫面或描述情景感到恐慌,你可以想辦法安慰孩子,比如:
『戰爭是不好的,它讓很多人流血受傷了,但會有醫生去努力救治他們,不要太擔心,你和爸爸媽媽是很安全的』
《一九八四》的作者喬治奧威爾曾經說過:所有的戰爭宣傳,所有的叫囂、謊言和仇恨,都來自那些不上戰場的人。
很多人『熱愛戰爭』,隻是停留在口頭上,因為他們從未上過戰場,從未有家人因為戰爭而死亡,也從未真正意識到生命的可貴。
好戰者眼中的戰爭,往往是遐想出來的。
卻不知現實中的戰爭,伏屍百萬,流血漂鹵,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勝利者。
很多時候,成年人反而比小朋友們需要學習更多。
作為家長,我們對待戰爭的態度,也將是孩子對待世界、對待生命的態度。
願世界和平。
文章來自公眾號:北京伊頓家長大學《科學、嚴謹、免費的3–6歲孩子父母勝任力測評系統,及系統的育兒知識學習平臺。》